课堂预设与调控华县大明中学李丽课堂预设是指在上课之前我们要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备课,备教材备学生,根据需要我们也预设了很多的问题,以便了解学生已有知识的储备情况和当堂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但往往有时候,我们提出来的问题,学生半天没有一点反应,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想:这个问题是否恰当,是否正确;或者说会不会有歧义,再或者说是不是跨度太大等等。总之我们要反思我们的预设提问是不是有效,如果没有达到预设的效果,那我们就要进行适当的课堂调控。比如说:我曾经在上《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这节课时,幻灯片上有这样一个题:y=1x是不是一次函数,是不是正比例函数?我当时看学生没有反应,一脸不解的表情,我就说我们可以将这个式子做一个怎样的变型?话一落,有一位同学举手了,他说:“可以将这个式子变型为y=1x+0。”这位同生的答案并不是我预设的答案,但我并没有否定学生的回答,因为学生想把这个式子向一次函数的一般形式靠拢,所以我说:“很好,那咱能不能继续变型”又一位同学说可以将它变型为y=1×1x+0,我又说好,那咱再试试还可以怎样变型?这时我们班最聪明的哪位同学举手了,他说:“可以变型为y=x-1”这时我松了一口气,心想终于有人说出了我预设的答案。课后,我就在想为什么这个问题需要花费这么多时间才能解决,看来我预设这个问题的时候,表述的不够恰当和专业,那把这个问题换为:“为了便于判断,请同学们尝试着将1x转化为幂的形式,果不其然在第二个班我这样问了之后,学生很快就得到了正确答案。可见我之前的那次预设提问,没有将我想要表述的内容用很明了很专业的语言提出来,所以在课堂上走了弯路,耽误了时间,那之前的那次预设提问是无效的。再比如说:我听到的这样一个案例:说一位老师在教乘法交换律的这节课时,为了导课,他说了这样一个例子,我们每人现在手里都有一把长勺子,而且勺子里有水,那我们怎么能喝到勺子里的水呢?学生经过讨论之后说,我们可以相互喂得喝,交换得喝。这个例子虽然导出了乘法交换律,但是在课堂上却有同学说26就等于62。这个时候我们就该反思一下这个预设是不是恰当且有效。其实像这样的不恰当的预设,我们在课堂上经常会出现,所以我们就要认真备课,使每一次提问和预设都是有效地。但如果课堂学生的回答,与我们的预设不符,我们不能一句简单的“不对,你坐下”就过去了,而是应该不断地引导,这样才不会打击学生课堂发言的积极性,也是对学生很好的一次鼓励。而且有时候这个所谓的“错误”的答案,却是一个很好地典型例子,比如说我在上到勾股定理这节课时,最后和学生一起做后面的练习题,有一道题给的是斜边和一条直角边,求另一条直角边的平方?但叫起来的那位同学却将斜边的平方加上直角边的平方来得到另一条直角边的平方。很显然这个算法是错误的,但是这位同学的失误却是大部分同学易犯的,在课堂上反映出来更好,刚好以这个例子给学生很好的警示。换句话讲,在课堂上我们不要怕学生出错,要允许学生出错,鼓励学生多发言。这样我们才能发现问题在哪,给学生以及时的纠正和强调!所以这个所谓的“错误”,只要你处理得好或许还会成为你本节课的亮点和成功之处。叶澜教授曾说过:“课堂应是向求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课堂上的“意外”也就是我们没有预设的状况,这就是考察我们知识的系统性和灵活性以及课堂调控能力的时候。在课堂上学生不只是教学的对象,同时还是教学中的重要资源,教师不只是知识信息的传递者,同时还是课堂不同信息的传授者,倾听者处理者。在课堂上学生思维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要即时敏锐的捕捉这些稍纵即逝的资源,抓住所思所想的契机,积极的进行开发和利用。有可能会产生“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所以将这些意外为我所用,进一步产生更有价值的问题才是教学的最高境界。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因此,课堂调控是必须的,他是在刻意预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