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平等学习心得体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的第二个价值取向,是平等。(一)社会平等我们今天强调要构建一个平等的社会,而这样的追求,从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就开始了:中国的儒家,目睹了道义失衡的礼崩乐坏,于是提出天下大同的设想,期望人们能生活在一个大道为公、不生是非的大同社会;中国的道家,感受着欲望无度的邦国纷争,于是提出小国寡民的想法,盼望人们能生活在一个朴素安宁、不受干扰的清静社会;中国的法家,忧虑着权贵横行的法外特权,于是提出刑无等级的制度,呼吁人们能生活在一个刑罚统一、法度严明的秩序社会;中国的墨家,不满于弱肉强食的争霸交战,于是提出兼爱非攻的主张,渴望人们能生活在一个爱无等差、战无不义的和平社会。中国文化里各家的思想者,他们以不同的表达,传达着对于实现社会平等、社会和谐、社会美好的同样期待。虽然从每个人个体的客观条件上来讲,人注定是生而不平等的,但他们希望社会能给予民众以相对平等的生存空间,可以让所有人不论是贫是富都安居乐业、让所有人无论是强是弱都不受欺凌。正因为人们生而不平等,所以才格外要求社会的平等,来弥合先天的差异、来均衡各方的不对等。平等,首先意味着人心的平和。法无特权,人们的生活中杜绝了欺男霸女、投诉无门之事,才能安然度日,所以社会总在呼吁着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法律平等;机会均等,人们的努力能够进阶有序、公共的资源不再权贵垄断,社会才能健康运转、正常流动,机会平等的秩序消除着怨声载道的仇视。社会平等才能带来心态平和、生活平静,对于这一点,唐代韩愈体会得非常深刻,他作文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第1页共5页;;人之于言也亦然,由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他首先论述了一个物理道理,当物体处于不平静时才会发出声音,比如草木由风拂动发出声响、水面由风吹动发出声音;;而人的语言也是如此,迫不得已才出言发泄,或歌或哭,但凡有言,都是因为内心不平。所以,如果要平息人言鼎沸、如果要人们心平气和,就要实现社会环境的大平等,才能塑造心理环境的平和。平等,而后才能促成社会的平稳。儒家经典《大学》里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中国人理想的社会生活,最后要达成的最高目标是平天下要平定天下、要天下太平,就包括了要人人平等、要社会平稳,平定天下的目的便是为了天下平。而平等的社会生存环境为人们塑造出的心态平和、生活平静,促使着人们的各安其分、各行其道,保证着社会的稳定泰平、四海升平。对此,孔子曾经十分严肃地教育弟子说。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邦国社会,不怕贫穷却怕分配不均,不怕人少却怕人心不安,如果均等,人人都不觉得自己拥有得少,如果和谐,家国也就不担心人少,如果安定,这个社会就不会有倾覆之灾。孔子此言,实在是道破了此后历代王朝更迭、民心思变的根源。贫富差距、待遇差异、等级差别的严重分化,促使了社会的不平稳发生。所以唐代史学家吴兢,在分析总结了大量朝政兴亡之道、穿越过如许历史烟云迷障之后,留给中国文化一句平淡而直白的朴素道理,他说: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而宋代史学家司马光也以淡然口吻隐喻着人间至理,他说:平而后清,清而后明。社会平等,彰显治国之道,社会平等,成就清明太平。(二)人格平等社会平等,这是对每个人生存权利、每个人生活状态的保障,是一种制度上的追求。而具体到我们每个人的个体精神,个人在社会活动中,强调的更是一种人格上的平等、尊严上的平等。第2页共5页人格平等,源于彼此的尊重,就像《简爱》中那句响彻世界的呐喊,简爱说:你以为,因为我穷、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你想错了。我的灵魂跟你的一样,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样。;;是我的精神在同你的精神说话,就像两个人都经过了坟墓,我们站在上帝脚跟前,是平等的因为我们是平等的。能认同自己与他人的人格平等,不因身份地位差异而拜高踩低,是一种修养的体现,更是一种自信力的考验,能够以平等姿态交流、以平常心去品评人的格调与心性。在中国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