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承留实小李春艳新课程改革的主旋律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健全创新性人格,这是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的主要内容。下面就本人在小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做法谈些粗浅体会。一、更新观念,提高自身素质。何谓创新意识?创新意识也就是创新精神,包括好奇心、探知的兴趣、创作的欲望等,是直接激励和推动人们从事创新活动的内在动力。创新能力又指什么呢?创新能力主要包括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想象能力。发挥语文学科的思维功能,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其核心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教育的过程中,首先应澄清对“创新”的模糊认识。有人认为“创新”就是指科学发明创造,把指导学生搞小制作、小发明当作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唯一途径。这是从狭义上理解创新教育的含义。正是这种观念的存在,导致部分教师把自己看成是“局外人”,“事不关已,高高挂起”。事实上,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需要各学科的密切协调,需要教师的全员参与。语文学科具有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它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广阔、更自由的空间,因此语文课堂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阵地。正因为上述原因,我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教师的观念问题。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师习惯于夸大自己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习惯于把学生当作教学的对象,当作知识的载体。反映在语文课堂上,就是教师为了确保“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教学目标得到落实,一味地强求学生进行枯燥的技能训练,不厌其烦地、长时间地去讲解课文内容,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词语的解释或范文。这种把学生当作教学的客体的做法极大地损伤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积极性,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必须更新自己的观念,走到学生中间去,与学生在一起,诱导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地去发现,去领悟。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为学生创造高度自由的想象与创造的环境,这才是教师观念的更新。教师的观念变了,才能使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目标的实现成为可能。二、营造氛围,培养创新意识。只有和谐、民主、活泼的气氛才能更有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发展。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教师自身,要把自己作为普通的一员置身于学生主体中,与学生和平共处,感情上会更融洽,心理上会更沟通。中国当代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认为教育是一种艺术,而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他把诗一样的深情倾注于学习者身上,师生心心相印,给他的创新教育以合力。这也许是他成功的一个原因吧!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可以在课堂上多用“我们大家共同学习好吗?”“同学们,你们认为这句话应该怎样读?请你读一读行吗?”“请同学们相信自己的判断,你能行!”这样的语言来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也可以把“你读得精彩极了!”“你的说法就是个创新!”等赞语送入学生的耳际,流入学生的心田,给他们以亲切感,创设美好的情境。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新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师生间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让每个学生都有一个美好的心境,创新意识就孕育在这种心境之中。三、尝试教学,培育创新思维能力。几年来,在小语教学中,我努力尝试点燃学生探知的思维火花,培育他们的创新能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1、善于为学生创设情境教师应以创造者的身份进入设置的课堂情境中去,为学生创设敢想善思的创造性学习的良好情境。比如教学《草原》一课时,我让学生根据课文对草原的描写“那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轻轻流入云际。”创作一幅画,此时学生进行创作,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他们用颜色和画笔体会到了“柔美”,并能渲染出草原的“翠色欲流”。学生通过展示和讨论,完全陶醉于草原的美丽之中,思维处于积极、兴奋状态。接着,教师再提出要求:你能根据图画,想象出羊群在草原的美吗?请用语言描述出来。此时学生的创作欲望强烈,都能大胆想象,积极思考用语言表达。2、引导学生探究质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疑问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