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的“三个超越”教师不应只生活在教材、课堂、教师为中心的“藩篱”之中,教师的生活应该是缤纷五彩的,教师的工作应该是富于挑战创意的精神追求。语文教师应在学好教材之后,大胆超越教材;立足于课堂中并超越课堂,尊重教师的过程中超越教师。一、学好教材,超越教材一篇篇经典的文章,一部部经典的书籍,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前人智慧与创造的积淀,它们闪烁着人性的华彩,跃动着人类的灵魂,同时也是语言的艺术典范。这些承载着各民族、全人类精神的精华,应该成为学生阅读的基本的语言营养。阅读它们,可以使学生的生命全面而深刻地达到一种酣畅淋漓的自由状态,这种生命的高峰体验,这种精神的营养滋润,生命瞬间的绽放与闪光,会使学生以一种全面、全新的眼光看待自我和世界,甚至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生命状态。因此,选择语言材料,就是选择我的生命姿态和成长路径,学习语言就是构建自己的语言世界和精神家园。然而,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大多数的教师只守着一本教材教学生阅读、学习。我觉得远远不能满足学生语言学习的需求,我们应在以教材为策源地的阅读中,扩大篇章的阅读量,并鼓励、引导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读不同种类的书籍,让这些阅读的生命充实着思想的血脉,让丰富多彩的书籍支撑着孩子人格的大山。另外,引导学生背诵古今诗词、中外名篇,强化语文的诗教,时时拨动学生诗的琴弦,就会把那些经过一代又一代生命参与和历史证明了的诗词精品,同空气一样从学生的口中进入大脑,流入血液,渗透到生命的深处,让学生们在诗品、诗意、诗情、诗格、诗韵汇成的大海中遨游,实现学习的快慰,成长的欢欣和人生的积极。这些融汇在诗中的智慧、风骨、操守、人生态度以及写作样式等将成为建立人生信念的永恒资源。其次,超越教材,不但应在量上扩展延伸,还应带领学生就教材的一些内容进行延伸,修改、重组、再创造,让教材成为学生积极发展的策源地。可见,超越教材的过程,就是让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从书本中积累文化知识,间接获得情感体验、生活经验等人生涵养的过程。我们应在孩子阅读的“童子功”季节引导他们走进阅读的海阔天空,引导他们在书中与历史对话,与高尚交流,与智慧撞击,从而打下沉实、厚重的文学素养、人文素养,做一个民族未来高贵、文雅的现代人。二、立足课堂,超越课堂教育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形成自我、开发自我,实现生命个体的社会意义和价值。教师要能立足课堂,培养孩子发现美、创造美、享受美的审美观,引导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历练一双慧眼,让他们把这个世界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要拓宽孩子的视野,引导孩子去生活的大课堂中学习语文,在广阔的天地中,舒展自己的生命。正如《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的那样:“语文课程应该根植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造活力的……”这就需要加强学校语文环境、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对语文教育的正面的影响,从而使学生在无比广阔的语文天地中获得多方面的滋养。在“大语文观”的指导下,我孜孜探求语文教育的“田园诗化”的多维感悟效应,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睁开好奇的眼睛面对世界,去直面精彩纷呈的生活场景:我们在一起逛书店,一起看展览,一起去亲近自然,一起背古文,一起去创造,一起去看电视中的动画片和焦点访谈……让他们在丰富多彩的世界里,懂得我们生活在奇妙的大自然,生活在多变的信息社会,感受人间的爱与恨,美与丑……这一切都要用自己会看的眼睛,审美的眼睛,会听的耳朵,审美的耳朵去发现,始终保持一种不断发现的新鲜感、渴望与冲动,并且引导学生把听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活生生的社会现象和生活内容带入自己的课堂。让智慧和创造流于学生笔尖,从而将生命的内在欲求转化为一种生命表象。让学生在开放性的教学中,将生命中潜在的表现力尽情释放出来。超越课堂,不光把语文从课堂延伸到学生的生活活动中,还要触及到学生的心灵当中,当母亲节来临时让孩子感恩生命中最亲爱的人;当父母双双下岗,让父母给孩子写一份信,倾诉生活的压力和对孩子的期望,从而唤醒孩子。单亲家庭中父母给孩子的信及孩子倾诉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