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意义》中的语言问题戚甫筠温锁林《生命的意义》节选自前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所著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一节写的是保尔·柯察金瞻仰烈士公墓后引发的对生命的思考。保尔从埋葬在墓地的那些年轻的革命者身上,并以他在革命烈火中锻炼成长为无产阶级钢铁战士的经历和体验,对生命的意义做出了响亮的回答,这个回答激励了千千万万青少年,成为几代人的人生座右铭。这一励志的篇章曾多次被选进中学语文课本,如今,又入选现行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四学制)《语文课本》七年级上册。该教材由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共同编著,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5年初审通过,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3月第2版出版发行。按理说,这一短文只有473字,因几十年来作为教材使用,早已成为千万人传诵的经典篇章,况且又经教材的编著者、审查者的层层把关,不应该有任何语言文字的问题,否则将难以起到语文教科书作为语言范本的作用。可是,我们发现,课文中有几处语言的使用,尚有改正的必要。请看:“也不知是哪一位热心肠的人,用云杉枝条编织的花环,装点了那一排掩埋忠骨的坟墓,又在小小的墓地周围种植上一圈苍翠的小树。陡坡外高耸着挺拔的青松。谷地里满铺着如茵的嫩草。”这一段文字的最后两个小句中都存在表意重复,给人拖泥带水的感觉。前一小句中“挺拔”一词是“直立而高耸”(《现代汉语词典》),词义已涵盖了“高耸”。后一小句中前有“满铺”,后用“如茵”,造成了表意的叠床架屋。“茵:垫子或褥子”(《现代汉语词典》),很明显,“如茵的嫩草”就是“像垫子一样铺着的嫩草”,前边的“满铺”似无使用的必要。还有,这两个小句之间也不应用句号,而应用逗号,因两个小句是并列的描写句,语意连贯对称,这种情况下汉语的习惯是用逗号或分号,这与西方语言中主谓完整就要用句号的习惯大异其趣。所以,最后两个小句比较地道的汉语译文应该是:“陡坡外青松挺拔,谷地里嫩草如茵。”这样翻译,表达更为干净利落,语义也显得连贯通畅。第二处值得商量的地方是:“这儿是小镇的尽头,阴郁而冷清。只有松林轻声地沙沙作响。四野里复苏的大地散发出新春的气息。”最后一句中“四野里”放在句首,不加逗号则易看成“复苏”的状语,语义上就显得不相适合。语义上“四野里”应该是“散发出新春的气息”的修饰成分。故而,要么改为“复苏的大地四处散发着新春的气息”,让其紧邻其修饰成分;要么改为“四野里,复苏的大地散发出新春的气息”,停顿后,既使“四野里”所携带的信息得以强化,又解除了其语义对紧邻成分的干扰,较原译更为妥帖。这两处语言问题在课文中还不算典型,只是在用词和语序上不太精致。第三处语病出得就太明显了:“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生命”为无生名词,它不可能主动地“对人”或“对物”怎么样。除非将其拟人化,可说成“生命对每个人都很公平”或“生命对人一视同仁”。“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的译法违反了汉语的语法限制,造成了语法病句。这句话可有五种译法:“①对每个人来说,生命只有一次。②生命对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③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④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⑤每个人,生命只有一次。”唯独不能说的是课文中的译法,奇怪的是,译者给出的恰恰不是这五句中的任何一句,而教材的编选者把这样的语法病句搬到了课本中。更为可怕的是,这一段是课文中要求学生必背的“著名的人生格言”!学生若把这样的句子当成规范,其后果会是怎样?语言规范应从课本抓起。(作者:戚甫筠,女,副教授,黑龙江农垦教师进修学院。温锁林:天津师范大学教授。通讯地址:天津市宾水西道393号,邮编300387;电话:13622034297;电子邮箱:wensl@sx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