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扣诗歌大门步入艺术殿堂中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两千多年以来,它孕育了诗歌的成长,一步步走向辉煌,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之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从《诗经》到《楚辞》,从《汉赋》到《汉乐府》……从古至今涌现出屈原、李白、苏东坡、郭沫若等一批又一批的伟大诗人。他们的名句至今仍脍炙人口,被人广为传唱,许多优秀诗篇也被各国人民广为传诵。在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六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中,我组织学生开展了搜集诗歌、欣赏诗歌、朗诵诗歌、动手写诗等系列活动,引领学生轻扣诗歌大门,步入艺术殿堂。一、认真学习阅读材料,诗海拾贝诗歌的海洋里有无数的珍宝,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六单元课文中的六首诗歌就是珍宝中的极品,其中有四言诗、也有五言律诗,有词也有曲,体裁丰富,各有特色。诗的字数、句数、平仄、用韵都有严格的规定。唐朝杜甫的《春夜喜雨》这首五言律诗,我是借助课后赏析,重点引导学生感悟诗中无一“喜”字,但处处都体现着诗人的喜悦之情词盛行于宋代,它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有单双调之分。《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宋代辛弃疾的词,我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画满,互相交流自己仿佛看见月、星、雨、店、桥等景物,在鸟、蝉、蛙农村音响的衬托下显得那么恬静,从中感受词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农村生活的的热爱之情。元曲盛行于元朝,体式与词相近,它可以在字数定格之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句式灵活,语言通俗,按字数可分为长调、中调和小令。《天净沙.秋》是元朝散曲家白朴的一首小令,本曲语言通俗,色彩艳丽,短短的28个字描绘出孤村、落日、残霞等十一种静态景物,学生通过仔细品读与展开联想,在寂静的秋景中,突然掠过一只大雁,使秋天变得不在悲凉。学生体会这中静中有动,动静结合的写法的妙处,全诗虽没有一个秋字,却传达了浓郁的秋意。诗海拾贝的学习,使学生对诗词曲特点与区别有了更深的理解。了解我国诗歌的灿烂文化,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思想感情。二、搜集整理欣赏诗歌,诗海畅游经过小学阶段五年多的学习,学生们已接触了数十首古诗词作品,首先让学生搜集学过的诗歌,再搜集一些课外的诗来阅读欣赏。然后师生交流归纳出诗歌的分类方法,其中按内容分有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田园诗等,按题材分有山水诗、边塞诗、思乡诗咏物诗等,按季节分春夏秋冬……对搜集到的诗歌进行归类和整理,填写《诗歌整理表》。如:整理人:赵小清类别诗歌题目朝代作者唐诗春夜喜雨唐朝杜甫宋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朝辛弃疾元曲天净沙.秋元朝白朴学生互相交流自己喜欢的诗歌,懂得欣赏诗歌,向别人推荐自己最喜欢的诗歌,填写推荐表。如:题目:静夜思作者:李白具体内容:通过客居他乡的游子,面对如霜的秋月,表达思念家乡之情。推荐人:赵小青三、自己动手创作诗歌,诗集合编《毛诗序》说:“作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这六义中,“风、雅、颂”是指《诗经》的诗篇种类,“赋、比、兴”就是诗中的表现手法。这三种表现手法常常综合运用,互相补充,一直流传至今,对历代的诗歌创作都有很大影响,甚至影响了现代的诗歌创作,如今诗歌的三大塑造形象手法是比拟、夸张和借代,除此之外,还有排比、假设、重叠等表现手法。学生在了解诗歌的创作方法以后,只要对身边事物进行敏锐的观察,就会发现生活中到处都有诗歌。可以说没有想象便不成为诗人。所以要学会大胆地想象,甚至幻想,等幻想水到渠成的时候,动手创作诗歌,运用恰当确的手法,通过不断的朗诵和修改,表现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同学们一小组为单位合作编辑诗集。小组成员讨论怎样使诗集的内容丰富,编排新颖,富有创意。可请老师、同学或父母作序,讲究封面设计精美,名字引人注意。最后在学校展示台交流,请来家长参观评议,评选出最佳诗集创作组。四、开展诗歌朗诵会,丰富内涵首先是诗歌题目的选择,诗歌范围较广,可以选古代的,也可以选现代的;可以选中国的也可以选外国的,可以是民歌也可以是童谣。选择大家感兴趣的诗歌。其次是在小组里讨论选择什么方式朗诵这些诗歌会更精彩。第三,在小组里按计划进行编排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