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中弱势群体的问题近年来,随着开放改革步伐的加大,经济的迅速发展,促使人们的体育健康观念也进一步增强,各种渠道,媒体和教育主管部门对于教育改革的报道研究也常见报端。近期以来,本人特别关注有关体育与健康这一方面的改革创新的报道,因为做为一名工作在体育教学一线的体育教育工作者来说,这不但是学习实践的需要,更是提高理论业务水平和研究水平的重要途径。通过一段时期以来的学习研究,我发现一个问题:就是对于体育课的相关知识的研究相对较多,这种形式方面包括比如:内容,教法评价及其思考等等,而面对于课的主体:教师和学生,特别是学生,尤其是其中的所谓的“体育弱势群体”关注和提高却是极少涉及的,这能不能说明我们研究方向出现了偏差?对此本人不敢苟同,有如下观点共同商榷。众所周知,体育课教学过程中需要达到三个目标:第一,教给学生必需的体育保健知识,需要掌握的某些体育理论知识、一定的体育史知识及一定的体育保健学知识等;第二,使学生具备一定的体育能力,包括一定的运动能力、一定的运动技能以及运动健身方法的运用等;第三,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和观念,主要指正确的学习目的,浓厚的学习兴趣,顽强的学习毅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良好的体育习惯,以及体育中普遍存在的运动变化、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等观点和认识。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习惯和终身体育的意识;归根到底是发展学生的运动能力和发展能力过程中,感受体验体育所带给人们心理上的力量、希望、团结、丰硕之美。在实践过程中一个群体中(或一个班级按50人计算)接受教学能力较强的学生约占用15%~20%左右,50%~60%是属于可塑性较强的,而余下的15%~20%则被称之为体育教学中的“弱势群体”了。我们的教育方针是使每个受教育者都受益,都有发展,解决好了“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则使我们能够更好地接近教育方针所提出的目标,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下面我们就对他们做一下具体分析,“弱势群体”的几种自然表现:1)身体肥胖,瘦弱型2)体弱、多病型3)运动能力低下型4)疾病先天型(先天型疾病等)5)懒散型其它型、综合型6)其它型、综合型心理分忻:“弱势群体”的学生,在心理方面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比如:1)运动积极性不高,自暴自弃;2)意志力薄弱;3)自尊心过强;4)对于平日教师调遣反应冷淡,无动于衷;5)对于同学的态度反应有时有抵触情绪,并且不露声色或反应过激,心理承受能力差,容易紧张、惊慌,情绪体验深刻而不外露。针对上述的分析,我们提出具体的改进方式如下:总原则:培养体育人口,体育人才,而不是体育全才。所谓体育人口,即达到每天参加运动的内容,时间运动量及运动项目等具体规定的人数。体育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增强身体素质,培养终身体育意识。体育人口的增加,也恰恰符合体育教育的指导方针。而且当代体育发展的方向正是专项化,技术性强。特别是前者,与以往提及的全面发展的体育教育方针有很大的不同。这就是说我们要培养的是体育人才,而不是体育全才。1.教学内容的选择方面:(某些同学的某些项目参与为主)也应加强其强项方面的要求,比如:体型硕大或瘦弱的学生,应以完成力量型或耐力型为主,快速跑或绝对力量的教学内容,应以参与性为主,即:有所为,有所不为。(这对于培养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也会有很大帮助,这一点后面将有谈及)。2.教学方法:精讲多练加多次指导,或练习中降低难度或强度。特别是做器械动作,除加强上述方法外,如加强保护和自我保护措施的教学和实施,也不失为良策。3.教学组织形式上:某项教学内容完成能力较弱的同学分成一组。这样一来,学生的心理负担就不会过重,学生的自尊心得到保护和尊敬,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就会提高。4.教学过程中:(1)教师鼓励加强指导,增强信心,使其对教师有信任感(2)同学之间互相鼓励,帮助克服困难和紧张情绪(3)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共同解决练习中出现的困难5.教学评价:以肯定性和鼓励性评价为主,采用学生自评,组内互评,教师评定相结合。本着有利于提高学生积极性,自觉性,终身体育的意识。我们期望以上所提及的“弱势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