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因流动而更美丽!”谈小学数学课堂生成的研究摘要:“风景因流动而更美丽!”——谈谈小学数学课堂生成的研究关键词:风景、流动、美丽、小学、数学叶澜教授讲道:“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新课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基础,以合作学习为途径,以探究学习为目的的。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了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生成了许多课前没有预料到的情况。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决不能拘泥于预设的教案不放,必须独具慧眼,善于捕捉并即时纳入于临场设计之中,巧妙运用于教学活动之间,更多地关注师生共同的生命历程,使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在互动生成中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一、提升教学理念,明确主体地位。直至今日,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仍有许多教师以“教案”为本,不可否认他们在课前对教材研究所付出的艰辛,也许他们曾为了一个环节是否通顺而冥思苦想多日;为了一个问题的提问,学生能否顺利回答而绞尽脑汁多时。但就因为如此,他们往往对教学中的每个过程、每个细节都了如指掌,于是就无法放开自己,常常被教案这“无形的手”所牵制,始终挣脱不了它的束缚。实际上随着学生课堂主体性、自主性的增强,学生质疑、反驳、争论的机会大大增多,教师应该学会倾听,成为学生的忠实“听众”,并在倾听过程中及时发现他们困惑的焦点、理解的偏差、观点的创意、批评的价值。针对其中有价值的“意外”合理打乱教学节奏,演绎不曾预约的课堂精彩。叶澜教授在《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一文中指出:“要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这也是要使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建立起特殊的“人与人的关系。试想如果教师心中没有学生,没有“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理念,怎会有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设计?怎会主动追求有效教学的动态生成?怎会为学生一生发展着想?更新观念,提升理念,才能促使我们深入研究促进学生有效发展的策略,从而激发、培养学生“主动、健康发展的意识与能力”,使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二、重塑师生关系,唤醒主体意识。课堂教学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学生作为一个现实的、主动的、具有创造性的生命体,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参与课堂教学。他们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更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他们在课堂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思维方式、合作能力、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无论是以言语、还是以行为、情绪方式的表达,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学生在体验学习过程中,必然会有成功、失败、有突发奇想,甚至猜想、有赞同、也有反对、有自己的思维产生碰撞的结果、有不同的心理感受等现象。即使对同一个简单问题也难使学生的认识、感受整齐划一。这种现象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然生成的。试想如果没有主体的参与、没有师生的相互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作用于课堂教学,怎能会有动态生成?因此,动态生成得以表现和达成的最基本的形式和途径便是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只有真正做到:了解每一位学生,相信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感谢每一位学生……并努力地将它贯彻到自己每一节的教学实践中,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就不只是一个美丽的童话,具有生命色彩的动态生成一定能活跃在教学过程中。三、讲究教学策略,引领动态生成。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的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课堂中处处都蕴含着动态因素:也许在奇思妙想,甚至是胡思乱想中;也许在顺水推舟,甚至是逆水行舟中;也许在锦上添花,甚至是画蛇添足中……在生成与建构的理念下,以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凸显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性,实现师生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