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地下森林断想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新课导入一提到森林,我们便不由地会被它那雄伟壮丽,遮天蔽日、浩瀚无垠的气势所震撼。然而,你们见过地下森林吗?在遥远的年代的火山爆发的火山口里长出了一片片参天大树,连成了一片地下森林。那种蔚为壮观的景象更是震撼人心。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著名作家张抗抗的笔触,一起走进地下森林,共同去感受那非同寻常的力量吧!地下森林地下森林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又称“火山口原始森林”,位于黑龙江省境内镜泊湖西北约50公里处,坐落在张广才岭东南坡的深山内,海拔1000米左右。当游人踏上张广才岭东南坡,沿着山路上行,登上火山顶时,眼前会突然出现一个个硕大的火山口。据科学家考察得知,这些火山口由东北向西南分布,在长40公里、宽5公里的狭长形地带上,共有10个。它们的直径在400米至550米之间,深在100米至200米之间。其中以3号火山口为最大,直径达550米,深达200米。作者简介张抗抗,1950年生,浙江杭州人。已发表小说、散文共计600余万字,出版各类文学专著80余种。代表作:长篇小说《隐形伴侣》《赤彤丹朱》《情爱画廊》《作女》《张抗抗自选集》5卷等。有多部作品被翻译成英、法、德、日、俄文,并在海外出版。本文选自1980年7月27日《文汇报》。本文写于80年代初,正是“文化大革命”结束不久,我们国家刚刚经历过一场巨大的浩劫。人们回首往事既痛心疾首,又对未来充满希望,所以敏感的作家们带着这样的心态观察社会与自然现象,都会自然而然地将所感所悟与社会生活和社会心理大背景结合起来。从这个意义上说,本文正体现了一种时代精神。历经“浩劫”而大难不死,重获新生而百业待兴,这种社会变迁与本文中的地下森林的历史和现状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写作背景浩瀚()无垠()黑黝黝()袅袅()沙砾()万籁俱寂()嶙峋()瘠薄()慷慨()狼嗥()青苔()沉湎()吝啬()堰塞湖()愤懑()怜悯()孱弱()柞木()簌簌()莽莽()hànyínsèjíbóháolìyǒulínxúnmǎnglàimiǎnmǐnzhàkāngkǎitáilìnsèchánniǎosùsù字词正音fènmèn瘠薄:沉湎:孱弱:浩瀚无垠:隐姓埋名:愤懑:万籁俱寂:土地缺少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水分。深深地迷恋着,不能自拔。软弱无能。形容广大;繁多。隐瞒自己的真实姓名。气愤,抑郁不平。形容非常寂静。词语解释整体把握听课文朗读,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脉络。本文描写“地下森林”这一奇特的景观,并展开丰富的想象,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写了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满怀激情地歌颂了地下森林顽强不屈的生命力,赞美了在恶劣环境中奋力成长的生命,表达了对孕育地下森林的峡谷的无限敬仰之情。第一部分(1—2段)探访地下森林所产生的疑问第二部分(3—20段)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过程第三部分(21—27段)地下森林的蔚为壮观课文可分为三部分课文解读1、第一自然段是写地下森林吗?不,是写一般的森林。由一般森林到地下森林。再读第一部分,回答:2、阅读第二自然段,回答如下问题:点明地下森林特点的语句是:•长在这阴森森,黑黝黝的幽深的峡谷。•沉入这黑暗的深渊,熬过了那么漫长的岁月。•……3、作者写这些时流露出惊讶与感叹。她在感叹什么?•感叹“那充满生机的树梢,却刚够得着我的脚尖,不及山坡上小草儿高”;•感叹大自然“多么不公平啊”;•感叹“拥有珍贵的树木,这大自然无价的财富,然而你沉默寡言、与世无争”;•感叹它遭受了“不幸”,“沉入这黑暗的深渊,熬过了那么漫长的岁月”。精读欣赏第二部分,思考(1)地下森林形成经历了怎样的历史过程?(2)在这个历史过程中它受到了哪些煎熬与不公,又得到了哪些帮助?(1)地下森林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毁灭、沉寂、没有生命;山顶上有了泥土和种子、有了生命;峡谷里有了泥土和种子、发出了小苗;最后长成了参天大树。(2)在这个历史过程中它受到了哪些煎熬与不公,又得到了哪些帮助?阳光的不公和无情、寒冷的霜冻帮助:不公:长空的大风将石块碾成粉末洁净的山泉将粉末滋润成泥土山顶的鱼鳞松将种子撒入峡谷时间也给予地下森林的生命从无到有的机会,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几万年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