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回文香笺:读遍千回与万回VIP免费

回文香笺:读遍千回与万回_第1页
1/2
回文香笺:读遍千回与万回_第2页
2/2
回文香笺:读遍千回与万回由于朝云来到苏轼身边年纪尚小,学者们解读《朝云墓志铭》时,总愿将“事先生二十有三年”按虚龄计,这样一来,朝云的到来便成了熙宁七年,年纪就大了一点,已达十二岁。然而这与事实相悖。我们在熙宁六年苏轼与太守陈襄的唱和中,已经见到朝云的影子:江潮带月来云外,天籁和琴历耳傍。小妓不知君倦起,歌眉犹作远山长。这年九九重阳节前夕,太守陈襄召苏轼登高吟诗,后者以身体不适为由婉言谢辞,陈襄便用此诗来调侃他,诗中那个擅长唱歌、颇会装扮的“小妓”,显然就是朝云,“江潮带月来云外”中,已经暗寓“朝云”二字。熙宁六年年底至次年夏天,苏轼奉命去苏、常、润、秀四州赈灾济民,途中不停地给陈襄寄诗。在互相唱酬之中,朝云仍是他们不断谈及的话题:草长江南莺乱飞,年来事事与心违。花开后院还空落,燕入华堂怪未归。——《常润道中有怀钱塘,寄述古五首》之二这一组诗写于熙宁七年(1074)春天,苏轼离开杭州已有三四个月。“花开后院”即指后室里已经贮有佳人,“燕入华堂”更是“乳燕飞华屋”句的先兆,如若不是东坡友人晁以道凿凿确指《榴花词》系为另一位侍妾所作,而东坡又有“紫陌红尘”寻榴花之句,那么“燕入华堂”便可与苏轼在密州所写“榴花开一枝”(《西斋》)一起,作为《贺新郎》写在密州、献给朝云的有力证据。“燕入华堂怪未归”中的“怪”字,并非诗人固作多情之词,而是指新年伊始,苏轼在常州附近,曾接到小小朝云的一封来信。年仅十二、“始小识字”的朝云,曾用“织绵回文”的方式向苏轼表达了自己别后相思之情。请看苏轼写于此际的《减字木兰花》,题为《得书》:晓来风细,不会鹊声来报喜。却羡寒梅,先觉春风一夜来。香笺一纸,写尽回纹机上意。欲卷重开,读遍千回与万回。熙宁七年正月初二立春,“却羡寒梅,先觉春风一夜来”一句,表明苏轼在大年初一的早上,先是听到喜鹊叫声,接着就收到书信,书信的内容让他大喜过望:绵绵情意流淌在“香笺”之上,大有唐代名妓薛涛那种“小资”情调,这种方式,决不会出自朴实无华的闰之之手。苏轼在后来的《悼朝云》诗之《引》里曾说:“朝云始不识字,晚忽学书,粗有楷法”。朝云十一岁之前,在妓院里主要学习唱歌跳舞、演奏器乐、烹茶待客等技艺,在文墨上并不精通。“晚忽学书”,指她后来忽然对书法产生了兴趣。既学书法,就表明她已通文墨,也即说明她到了苏轼身边,才开始学习认字,正因初学识字,无法用流畅的语言表达情感,才要连写加画,写出这种“图文并茂”的“回文诗”。“香笺一纸,写尽回文机上意”,用的是窦滔之妻苏蕙,在锦上织成回文诗,寄与丈夫的典故。表面看来,寄这类信的人应该是妻子,可在苏轼的文字记载中,从未有过闰之识字、给他写过信的记载,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她更没有做“回文”游戏的情致。最重要的是,苏轼在给陈襄的诗中,在谈到“花开后院”和“燕入华堂怪未归”之后,又曾专门提及“回文”书信:浮玉山头日日风,涌金门外已春融。二年鱼鸟浑相识,三月莺花付与公。剩看新翻眉倒晕,未应泣别脸消红。何人织得相思字,寄与江边北向鸿。——《常润道中有怀钱塘,寄述古五首》之三“何人织得相思字,寄与江边北向鸿”,即指那封来自杭州的“回文绵书”。浮玉山即是润州(今江苏镇江)“江边”的金山(苏轼在浮玉山后自注:“即金山也”),诗的前面两联,皆用“由我及你”方式,分别述说他与陈襄的两地情形,后四句则专指自己。有关“剩看新翻眉倒晕”一句,王尧卿注曰:当时新翻眉样,谓“倒晕”,在横云却月、远山蛾眉之外,先生尝有诗云:“倒晕连眉秀岭浮。”王尧卿所引诗句,出现在苏轼后来在徐州所作的《次韵答舒教授观余所藏墨》中,“倒晕连眉秀岭浮”之后,便是“双鸦画鬓香云委”,前面更有“列屋闲居清且美”之句,都是描写美人弄妆的情致,这种极为时髦的画眉方式,应属歌儿舞妓所钟爱,决非闰之“夫人”之辈所宜。苏轼后来还有一首诗,题为《牡丹和韵》,再次提到“倒晕”:光风为花好,奕奕弄清温。撩理莺情趣,留连蝶梦魂。饮酣浮倒晕,舞倦怯新翻。水竹傍边意,明红似故园。这首诗表面吟咏牡丹,意在赞美形同牡丹的歌舞...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回文香笺:读遍千回与万回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