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技术教育实践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初步获取信息,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学会合作或独立地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信息技术教育既不是单纯的技术教育,也不是以信息技术研究与开发为目标的教育,其内涵是由信息技术教学和与其他课程的整合两大部分组成,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是培养适应新世纪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在信息技术教育实践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是我们永恒的追求。一、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1、明确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前提。如果在信息技术课上纯粹让学生打打字,玩玩游戏,那就严重丧失了课程设置的目的,只有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切实优化教学过程,才能上好信息技术课。如在学习画图软件时,教师优化教学内容,通过边学习边制作,学到某一步做到某一步,最后形成一幅完整的作品。比如,在整个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制作一张漂亮的贺卡送给同学或老师,学生有了明确的目标,学习自然就认真。在学习Powerpoint的超级链接前,先让学生花时间制作一份《个人简介》,目录可以为“我的家庭”、“我的兴趣”、“我的日记”……要求既要选用剪辑库的素材,又要有文字输入。由于学生一般都有自我表现的心理,在制作上精益求精,作品十分美观。学习超级链接后,鼠标点击关键词后页面不断更换,使得教室里笑声不断。在浏览同学优秀作品后,建议学生给对方发一张贺卡。这样既锻炼了学生获得网上信息的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学习欲望,纷纷进入不同的软件进行操作,在不知不觉中学习并应用了新软件。2、创新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创新教学方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必须贯彻。对初涉信息技术课的学生,要放慢脚步、勤于练习、适时回顾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有耐心,扶着学生前进,并加强技能训练,进行多种方式的知识回顾,多给学生成功的表现机会,对一些接受慢的学生要更多地个别指导,让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充满信心。对高年级的学生,随着自学能力的增强,则应多采用详略结合、突出重点与自我探索、力求创新的教学方式。教师精讲重点部分,其余让学生自我探索,争取自我创新。如:Powerpoint教学中关于字体、图片等的教学,由于在Word的教学中均已经涉及相关内容,教师只需稍作点拨,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操作,接着评议作品,让好的同学说说方法,然后进一步练习操作,最后教师只须稍做小结。再如在网站中申请免费电子邮箱,这类操作在互联网应用学习中非常多,而且一般网站导航非常明确,教师一般只需引导学生寻找到注册界面,剩下的由学生自己完成,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3、及时的评价反馈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保证。对于学生的学习成果,教师应给予及时评价。现在计算机都是联网的,教师在上课前设定各班共享文件夹,让学生把完成的作品保存其中,学生可以互相浏览作品,教师也能及时在课堂上进行评点。通过对作品的及时评价与反馈,再次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掀起学习高潮。这样也为收集优秀作品,参加各级部门的作品比赛和本校作品展示服务,极大地丰富了全体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提高了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二、在与其它课程整合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1、与德育课程进行整合,培养学生德育素养。利用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利用广播台、闭路电视、网络等现代教育媒体对学生的行为规范进行引导,例如,及时报道校园新闻,点评学生一日常规等。学生虽然每天在校园里,却未必对学校里发生的事都知道,通过现代教育媒体,让学生获得信息,再让学生进行点评,从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教师还可以搜集一些与小学生有关的站点,从中挑选出一些有价值的网站推荐给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有的学生在现实社会中有很多问题不敢面对、有心事不敢向身边的老师、家长和同学诉说,对学校或教师有些看法但又不敢说出来,但一旦进入网络世界,他就会尽情倾诉,碰到这样的学生,教师以网友的身份与他们交流,因势利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