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美术教学绘画手工整合的研究报告《美术新课程标准》提出:“美术课程改革是要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更多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通过学习美术,丰富学生的视觉、触觉;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和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以及美术的实践能力,达到能用美术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完善人格。”因此,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不再适应时代的要求,美术课不是一堂单纯的绘画技术和理论的传授课,而必须从培养人才出发,用美的力量去感染学生,去陶冶学生的心灵。目前我校只有2名美术专职老师,其余老师为其他学科的兼职老师。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美术教学也被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课堂形式一改过去的教师讲解范画,学生临摹呆板形式,呈现出丰富多彩课堂生活。但是,由于在师资方面的紧缺,影响了学生的美术学习情况。美术教师都是按照教材来教,缺乏整合理念,局限了学生的各方面能力的发展。而且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对手工制作并不十分感兴趣,而这一原因主要由于活动材料的单一性和目标的绝对性造成的,大多数活动的设计往往是将绘画与制作分离开,基本上绘画就是绘画,只为学生提供传统绘画材料就可以;手工就是手工,与绘画无大的关系,课程之间缺乏整合,比较单一。为此我们美术组申报了课题《小学五年级美术教学绘画手工整合的研究》并已经启动了一学年,为扎实地开展课题研究,培养学生对绘画保持持久的浓厚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综合美术素养,课题组全体成员齐心协力、献计献策,以教材为本,开发相应的校本课程,以课堂为阵地,以教研为手段,组建红黄蓝手工绘画社团,深入搞好课题探究工作,现将本学年课题研究工作总结如下:一、开题以来做了哪些工作?(一)、加强修养,提高研究水平。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研究方案,让课题组成员深刻理解此课题中研究项目的主要内容和意义,进一步增强科研能力,建立科研信心。制定课题组的工作计划,做好组内工作的分工,尽量把课题研究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们深深感到,自身的研究能力、研究水平尚有限,为此,组织教师认真学习美术课程标准等有关理论,密切关注教改动态,积极搜集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教学资料、信息,由课题组成员轮流导学,分别学习了李力加的《学习儿童学习美术为了什么》、尹少淳教授的《关于儿童美术教学的几个问题》和一些美术类杂志、网络资料的学习。使课题实施建立在扎实的理论支撑基础上。活动前,成员们做了充分的准备,活动中,大家展开讨论各抒己见,活动后,组长将活动过程记录成文,形成资料。使大家在自学互动中不断感悟与提升。外出的听课、听讲座也是我们学习的一部分,除了片级和市级的各项美术活动,我们课题组的成员还参加了诸如农村美术骨干教师培训、美术年会、同题异构汇课等学习活动,多方面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二)、调查问卷,解决问题策略为实实在在搞好这个课题,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能够更好地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课题组老师对五年级学生进行了“我与美术”问卷调查,并对五年级进行了总结。从问卷中可以看出,由于专职老师的缺乏,学生的美术知识和技能都相对欠缺,美术形式也很单一,学生更加期待绘画与手工整合的美术课堂,他们认为这样的课堂形式更加多样,更能锻炼自己的想象能力、创造能力与动手能力。(三)、深入课堂,注重反思总结课题研究的主阵地为课堂教学,我们本着将课题研究融入日常工作中的思想出发,踏踏实实地展开研究,在教学中做一位有心人。我们每学期都会安排1-3名老师执教课题研究课,课题正式启动的一年半时间里,课题组每位成员都执教了研究课,对于每节研究课我们不能上过就算,我们要求每位执教者都必须上交教案的一稿、二稿、含自我反思的课堂实录和课后重建稿,每位听课的组员都必须参与评课、记录他人的点评,为了进一步辐射课题研究的成果,活跃形式,我校的倪美玲老师于2011年四月份采用了“同课异构”的形式,与常州市勤业小学的崔老师一起执教《鱼的纹样》,倪老师手工绘画整合的形式,让学生运用剪、卷、立等方式表现了多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