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思考现代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人的应该是主体性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生活,并为社会进步作出贡献。从小培养儿童和青少年的意识、主动精神,是培养他们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基础。学生主动性的培养,是小学课堂教学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一、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含义。“主动”一词《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就是:“不待外力推动而行动,跟被动相对。”是内在动力的外在表现。主动性是指个体根据一定的目的,在主体意识的积极配合下探索的活动。所谓“学习的主动性”是指学生在主体的意识的支配下,有目的自觉自愿的学习。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以教师的科学指导作为前提条件,是学生主体性的要求。学生主动地学习,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中心,是教育的基本方式和途径,是素质教育本质的要求。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培养出来的,不是教出来的。我们要营造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环境。主动性作为潜伏在人的生理和心理层面的特质,作为特定的一种积极探索的精神,无法从A传到B。二、学习主动性的目标。培养学习主动性的目标是什么呢?我个人认为应该包括五个方面:1、适应性。要使学生学会适应,主动适应,而不是被动适应;要适应生活、适应学习、适应环境。2、选择性。允许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素质和兴趣发展自己的特长。允许学生有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方法的权利,按照全面发展的要求,对学生的偏科倾向作科学引导,并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3、竞争性。鼓励学生追求与自己情况适应的较高目标,培养他们的进取心和成功欲望,鼓励他们互相竟争。4、合作性。主动合作、乐于助人是人类赖以存在与发展的社会基础,是人的良好品质。要创造环境,使儿童和青少年增强合作意识,培养合作精神。5、参与性。鼓励所有学生都成为学校内一切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主动参与者,通过参与,达到主动学习、主动锻炼、主动发展与提高的目的。三、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基本原则。首先,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发展学生的主动性。顾明远教授撰文提出“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也是教育的主体。”在现代信息社会中,学生的学习空间越来越广泛,学习者始终是主体,教师的指导作用则是相对的。实际上,人们往往认为学生的主体地位是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实现的,没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就不存在。而我们在理解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时候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是由学习者从事主动学习这种实践活动本身决定的。认识到这一点,有利于青少年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其次,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应该尊重和接受学生,坦率待人,努力营造一种自由、无拘无束氛围。教学并非是纯粹的知识传授过程,而是包含了大量情感的过程。每个学生都有主动学习的愿望。学生出于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感觉,每个学生能主动地学习和思考,必能吸收有益的东西。传统教育缺乏真情、亲密的人际关系,充塞着威胁和恐惧,特别是“班级活动中的管理主义的倾向”很严重。“班级活动中的管理主义不利于青少年的个性发展。这种管理主义片面强调青少年社会倾向身心发展过程中社会方面的要求,在班级活动中,过分地强调听话和遵守纪律,不恰当地突出教师的权威,甚至把教师在班级活动中的权利绝对化,由此使青少年学生在心理上对教师和管理者产生畏惧,惟恐自己的行为出现各种错误和不当。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有时我们的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的确认识到青少年学生个性发展的意义和要求,也的确力求通过各种办法和措施来促进他们的个性发展,但是由于这种班级活动中管理主义思想的潜在影响,这些办法和措施有时恰恰反过来成为了不利于青少年学生个性发展的因素。”再次,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个体主动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为学生提供日益增多的自我指导机会,甚至要学生去犯错误,而不能过分关心规则和统一。因为他所强调的不是一种同一性,而是更多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获取新经验,就难免犯错误。如果剥夺了学生犯错误的权利,就等于限制了他们主动探索的积极性。四、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的策略。营造轻松、自然的外部环境,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条件。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