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第四课导学案一学习目的:1科举制的产生、完善和废除2科举制的作用二学法指导:1根据诞生、完善和废除理清科举制的线索2归纳科举制产生和完善中的五位关健人物的贡献3从课文中引用的材料分析科举制4从课文中的图片分析科举制5从课文中的《动脑筋》、《阅读分析》理解科举制三教学重点1科举制度基础知识的理解、记忆2形成本课的知识线索2对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适当的引导,为下一步单元知识的综合、归纳及拓展打下基础四教学难点:1合理安排教学时间2教学难度的把握:对学生难度较大的知识可以形成专题分组学习:(共25分钟:准备5分钟,交流16分钟,学生投票、抽签4分钟)模块一:科举制的诞生(两组各2分钟)背景知识介绍(1)科举制度中的“科”是分科的意思。“举”是选择的意思。简单地说,科举制度就是通过分科考试的方式来选拔官吏的制度。问题集一:魏晋以来如何选官?这种选官制度有什么敝端?这种制度对中央政权有什么不利之处?背景知识介绍(2)魏晋以来,做高官的基本条件是:本人要出自高门权贵家庭,要有地方官员和高门权贵的推荐。没有显赫的家庭背景不能做高官,选拔官员的实权也没有控制在朝廷手中。问题集二:隋文帝采取了什么措施选官?隋炀帝是如何进一步发展科举制的?按考试成绩选官,对高门权贵子弟来说失去了什么?原来把持选官实权的地方官和高门权贵失去什么?出身低微的读书人得到得了什么?朝适得到了什么?总结科举制度的直接作用是什么?背景知识介绍(3)隋文帝刚刚建立隋朝,一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需要加强中央集权;二是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做官,才能有效地进行统治。旧的选官制度使得选官实权控制在地方官的手中,一些没有真才实学的人得以出任官职,不利于隋王朝的统治。模块二:科举制的完善(两组各3分钟)问题一:唐朝是科举制的完善时期,常设的考试科目哪两科最重要?哪些人对科举制的完善起了关健作用?问题二:唐太宗对科举制的贡献是什么?当时进士科考中第一名的人称为什么?《唐太宗时期新科进士鱼贯而出》与哪一制度有关?这一制度最早出现在哪一朝代?从新科进士的表情看,他们是一个怎么样的心情?对这些新科进士的前途有什么影响?他们的社会地位将会发生什么变化?`“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入彀:被收罗笼络的意思)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表达了唐太宗的什么心情?从政治和思想的角度分析科举制最大的得利者是谁?问题三:武则天对科举制有什么贡献?唐玄宗对科举制有什么贡献?他的做法对教育和文学艺术产生了什么影响?联系李昂不给说情者留情面和唐玄宗把主考官降职,说明科举制在当时的最大作用是什么?模块三:科举制的影响(两组各2分钟)问题一:从选拔人才、教育和文学艺术几个方面说说科举制的影响?科举制是什么时候废除的?在我国荐在了多少年?问题二:“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材料中的“缙绅”指的是什么人?“终不为美”的原因是什么?这表明唐朝实行什么制度?问题三:进士及第前后考生的社会地位发生了哪些巨大的变化?(登龙门、曲江国宴、大雁塔题名留念)读《及第谣》,体会考生的心情发生了什么变化?“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后》材料反映了诗人一种什么心情?背景知识(4)特点:科举制度的最大特点是“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竟争,择优录取”为不同阶层出身的知识分子进入仁途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为统治阶级延揽人才、治理国家创造了一种机制。背景知识(5)从每年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数、开元年间科举出身的宰相占三分之二、进士及第后的曲江宴和雁塔题名可以看出,科举制提高了中下层读书人的社会地位,使有能力读书人可以进入上层统治机构,获得一定的政治地位,从而缓解了社会矛盾,扩大了统治基础。但是从明经科以儒家经典为考试内容可以看出,封建统治者并没有放松对读书人思想上的控制(从汉武帝时期开始儒家学说成为了封建正统思想)。附1:教学程序说明1组织教学2课前测试(5分钟)3分组学习(包括分组讨论和展示交流共25分钟)4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