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魅力磁场,提升语文教学成效【摘要】为了“桃李满天下”的荣耀,怀着一颗无怨无悔无私无彷徨的心,“嫁”给了教育事业。总是用心良苦,躬耕于三尺讲台,希望洒一片心去,报得三春晖来。可,当我们背负师道尊严的枷锁,高高在上之时,把教学变成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教育似乎就出了问题,学生因畏惧而学,因学习任务而学,何来动力可言?!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而新课程认为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互相交流与沟通在此过程中,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应发挥个人魅力,运用各种活动形式主导“磁场”的创建,激发学生情感态度里的“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非智力因素”的生发,以此提升教学的成效。【关键词】个人魅力磁场学习成效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不要让任何一颗心灵的火药未被点燃。”可当学生仅仅为了通过升学考试而学习,其动力来自于个体生命的外部,是一种游离与于心灵需求的外部动力。压抑而又痛苦,如何使之转变为一种洋溢在胸中的内驱激情,使之成为求学创业所必备的内部动力,从而形成心灵渴求与外在行为的统一,是我们要努力的方向。新的课程标准为新的教育理念准备了活力四射、生机勃勃的教学时空,语文教学又是快乐的而又多情的,何不尝试做崭新时代的新型教师,和学生一起启动师生情感磁场,赏学海千帆竞过,看教坛云卷云舒,放开架子,领着孩子们舞动青春,激发无限的潜力,来提升语文教学的成效。扬雄在他的言论集《法言》中说:“师者,人之模范也”。而,长久以来,我们的学生,天生又具有一种“亲其师,信其道”的现象,也就是说,学生往往会因为喜欢一个老师,而开始喜欢这个老师所教授的科目,并且会努力把它学好。关键是怎样才能让学生亲你、爱你、敬你、信你。教师在寻找方法时,不妨向现下的流行明星们取取经,发挥出语文教师独特的个人魅力,修炼为学生心中的偶像,让学生的学习动力喷礴而出。一、递出“美丽”的形象名片事物的内容决定着事物的外在形式,但内容必须通过外在的形式加以体现。由此,教师的内在素养也只有通过外表形象才得以表现。教师作为社会群体的一分子,客观扮演着与其他行业所不同的社会角色。学生初接触教师时,会形成一定的好感或厌恶感,这类感觉的产生,极大部分取决于教师的外表形象。一个温文尔雅、形象端庄、穿着得体、干净利索、充满书卷气的教师很容易使学生对他(她)产生好感和信任感,甚至有盲目的崇拜感。学生一旦确立了这样的思维定势就会自觉不自觉地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诲,对他(她)所传授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缩短彼此的距离,增加师生的接近度。教师必须利用为人榜样的角色强调了教师对学生成长的潜移默化,挖掘自身优势,创造差异,并形成自己独特的魅力。曾有人说:“学校无大事,处处有教育。教师无小节,时时界楷模”。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优雅风度、脱俗的气质、端庄的外表、优美的语言、和谐的动作、活泼开朗的性格以及谦逊宽容的态度,会对学生的心灵产生“润物细无声”的影响,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使学生乐于学习,不再觉得枯燥。反之,一个邋遢、粗心大意的老师能给学生带来怎样的影响,我们可想而知。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修饰自己的外部形象,培养自己的内在修养。要不是给学生新鲜感,不能总是一成不变,时间长了学生也会腻烦,产生视觉疲劳。二、扎好“听说读写”的基本功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学生可能原谅老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不能原谅他们的不学无术。假如处处都可能看出你的不通专业,那么,除了蔑视之外,你永远得不到什么。”这是善意的忠告。有一个熟悉的故事,母蟹对小蟹说:“你不要横爬,为什么不直着走?”小蟹答道:“妈妈,请您亲自教我怎样直走,我将照着你的样子走。”可母蟹根本不会直走,于是小蟹说她笨。是啊,教育者自己必须具备最基本的职业技能,才能去教导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