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江南》赏析一、朗读诗词忆江南(唐)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ān)。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二、介绍诗人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他与李白、杜甫一起被后人并称为唐代三大诗人。人们尊为“一圣”(杜甫)、“二仙”(李白、白居易)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两年,很有政绩;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在他的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应该说,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二年,他六十七岁时,写下了《忆江南》,可见江南胜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三、诗意忆江南:词牌名谙:熟悉。蓝:蓝草,叶子青绿色的可以用来制作染料。这首诗的意思是:江南真美啊,对我来说江南的美景曾经是那么的熟悉。灿烂的阳光把江畔的野花照耀得比火还要红,春天的江水如蓝草一样碧绿清澈。这样的景色让我怎能不常常回忆呢?四、赏析这首词艺术上很有特点,首先取材:江南最美在于他的秀丽明艳,最美丽的就是那碧绿的江水,最明艳的就是那红艳的江花,写江南的“日出红花”和“春来江水”正是写:最美的地方,最美的时刻,最美的景色。其次是写法:首句“江南好”,诗歌开门见山,道出自己所要描写歌颂的对象——江南,以一个既浅切而又圆活的“好”字,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而作者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写法上,采用了点染结合方法。“好”字,不但是“点”,也为引出下文中“忆”,为下文“染”(即“忆”的内容)做了总提。结构上,不但照应了诗题,也为后面描绘(染)作了伏笔。次句“风景旧曾谙”,这一句紧承上句而来,点明“风景”之“好”。“旧”字说明这“风景”之“好”并非得之传闻,而是自己“曾”亲身经历过的、熟悉的自然美景。我们知道,诗人在杭州为官时,对江南之美好自然是少不了亲身游历、体验的,当然,也少不了对自然之美的感受。所以,这里,词人用一个“曾”字,不但说明江南“好”的真实性,而且暗中照应着“忆”,从而前后关联,表现出诗歌结构的内在美。三、四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是对江南之“好”进一步渲染。这两句运用比喻、对偶,是对江南之好形象化的演绎。“红胜火”——使人感到春天江南的景色浓艳热烈之美:“绿如蓝”——春水荡漾、碧波千里。这里突出渲染江花江水红绿相映的眀艳色彩,相互烘托映衬,“红”与“蓝”,“绿”与“蓝”对照,既同色烘染,突出花红、水绿;又异色映衬,,江花江水互为背景,显得更加绚丽可爱,生机勃勃。这不但显示了作者善于着色的技巧,而且使诗歌内容更富有层次感,厚重感,从而表现出江南春色的五彩缤纷之美。末句“能不忆江南”,可以说这是诗人情感的集中体现。诗人用一个反问,烘托出身在洛阳的诗人对江南春色的强烈的赞叹和眷恋之情。又造成一种悠远深长的用意,把读者带入余情姚要的境界中。其中,一个“忆”字,不但照应了诗题中“忆”字,成为诗歌的脉络,而且更是对江南美景描写(实写)的延伸(虚写)。同时,诗人把现在(“江南好”)与过去(“旧曾谙”)联系起来,不但提高了诗歌的审美想象空间,而且在描绘与抒情中引发读者审美想象,产生情感共鸣,而且更引起读者对江南的向往之情。这首词,诗人仅仅用27个之字就描绘了江南春意盎然的秀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江南美景的赞叹与怀念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