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实验一显微镜的结构(稳定镜身)(支持镜柱以上的部件)(握镜的部位)(使物像清晰)(使物像更清晰)(用眼观察的镜头)(接近物体的镜头)(调节光线强弱)(放置玻片标本)(使光线经过通光孔反射上来)(安装物镜)(连接目镜和物镜)(固定标本)显微镜的使用方法一)取镜安放:二)对光三)放置标本:五)整理1、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2、轻拿轻放,并略偏左;3、装好目镜和物镜。1、扭动转换器,使镜头、镜筒和通光孔成一直线;2、根据光线强弱,调节反光镜和遮光器(光圈)四)调焦观察玻片标本放置要正对通光孔的中央1、将显微镜外表擦拭干净2、转动转换器,把两物镜偏到旁边,并下调镜筒至最低,送回镜箱。显微镜的使用1.先将镜筒下降到最低,用粗准焦螺旋调节2.眼睛注视目镜,向内转动粗准焦螺旋,缓慢地上升镜筒,直到出现物像。3.然后用细准焦螺旋调节,直到物像最清晰。1.显微镜的放大倍数(1)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指物像长度或宽度的放大倍数,而不是面积或体积。(2)总的放大倍数是目镜放大倍数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2.目镜与物镜长短与放大倍数之间的关系(1)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距装片距离越近,如H1;反之则放大倍数越小,距装片距离越远,如H2。(2)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反之则放大倍数越大。3.放大倍数的变化与视野范围内细胞数量变化的关系(1)一行细胞数量的变化,可根据放大倍数与视野范围成反比的规律计算。如:在10×10的放大倍数下看到64个细胞在视野的直径上排成一行,则转换为10×40的放大倍数后,看到的一行细胞数为16个。(2)圆形视野范围内细胞数量的变化,可根据看到的实物范围与放大倍数的平方成反比的规律计算。如:在10×10的放大倍数下看到64个细胞充满视野,则转换为10×40的放大倍数后看到的细胞数为4个。4.高倍镜与低倍镜下视野的比较物像大小看到细胞数目视野亮度物镜与载玻片的距离视野范围高倍镜大少暗近小低倍镜小多亮远大5.判断污物存在的位置(1)污物可能存在的位置:物镜、目镜或装片。(2)判断方法:巧记显微镜的使用方法(1)对光:三转(一转转换器,二转遮光器,三转反光镜);一看,第三转先看后转(先左眼向目镜里看,再转动反光镜)。(2)高倍显微镜使用:“找”:低倍镜下找物像↓“移”:将物像移至视野中央↓“转”: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镜↓“调”:调细准焦螺旋和光圈[例2]如下图所示:甲图中①②表示目镜,③④表示物镜,⑤⑥表示物镜与载玻片之间的距离,乙和丙分别表示不同物镜下观察到的图像。下面描述正确的是()A.①比②的放大倍数大,③比④的放大倍数小B.把视野里的标本从图中的乙转为丙,应选用②③C.从图中的乙转为丙,正确的调节顺序:转动转换器→调节光圈→移动标本→转动细准焦螺旋D.若使物像放大倍数最大,甲图中的组合一般是②④⑥[解析]①②中②的放大倍数大,③④中③的放大倍数大,⑤⑥中⑤的放大倍数大,若使放大倍数最大,应是②③⑤的组合。乙图细胞小、数目多,应是低倍镜下观察到的图像,转为丙(高倍镜下图像)应先把观察的物像移至视野正中央再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物镜。[答案]B(1)目镜、物镜及其放大倍数大小的判断:(2)物像移动:物像移动方向与玻片移动方向相反。即物像偏向视野中央的哪个方向,就向哪个方向移动装片,可使物像回到视野中央。4、在视野中,标本物像偏向视野左上方,欲将其移到视野中央,应将装片移动的方向是()A、左上方B、左下方C、右上方D、右下方AD5、透明胶片上有一个字母“F”,在显微镜下看到的应是()A、FB、C、D、F9、观察同一材料的同一部位时,高倍物镜与低倍物镜相比,其()A、物像小、视野亮,看到的细胞数目多B、物像小、视野暗,看到的细胞数目少C、物像大、视野暗,看到的细胞数目少D、物像大、视野亮,看到的细胞数目多C10、用显微镜观察某标本时,已知目镜的放大倍数为10×,物镜的放大倍数为40×,则物像的放大倍数为()A、长度、宽度均放大400×B、面积放大了400×C、长度或宽度均放大40×D、标本的体积放大400×A11、某同学在用显微镜观察标本时,发现视野中总有污物存在,移动玻片时污物不动;换上高倍物镜,污物仍存在,那么污物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