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采薇》教学设计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以此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2、研习文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能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3、进一步认识诗歌的文体特点,在把握情感的基础上,能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味。。过程与方法1、自行诵读、翻译,了解作品主旨,当堂成诵。2、从诗歌的意境、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比较鉴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家园之思对一个人的成长的影响,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教学重点1、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2、培养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展开与文本、编者、老师、同学的对话交流。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布置学生独立预习,完成学习过程评价表。归纳·整理1、学习本板块时,你有哪些字不会读?积累了哪些词语?2、你了解哪些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3、你能背出《采薇》最后一节吗?4标画出诗中体现“古典的乡愁“的句子,写出你自己的感受。思考·感悟《采薇》一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你认为哪些诗句最能表现这种情感?发现·创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查阅相关资料,找出古人对这两句诗的评价,谈谈你的看法。2写一首诗或一段文字表达你对“乡愁”的新的体验。课前检查与反馈:1、岁亦莫止(通“暮”)彼尔维何(通“”)维常之华(通“棠”)彼路斯何(通“辂”)玁狁孔棘(通“急”)2、雨雪霏霏(名词作动词)薇亦作止(句尾语气词)靡使归聘(问)忧心孔疚(很痛苦)我行不来(归,回家)四牡翼翼(行列整齐动作熟练)2今我来思(语气词)3、概括主题《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二)新课导入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里,大陆在那头。这是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每个人都拥有融于自己的血脉的故土亲情。对故土的情结对一个人的影响常常是终生的,有时甚至让人魂牵梦绕,荡气回肠。让我们到我国文学的源头《采薇》中去体验一下这种美好的情感吧!(展示课件)(三)整体感悟1、赏析前三章这首诗是要求背诵的,请学生尝试背诵,老师通过学生背诵的情况来进行点评。让学生来说说为什么前三章的背诵情况好一些。(1、读得多一些;2、前三段有特点<重章叠句、比兴>好记)重章叠句的特点:句型重复,字面大体相同,关键处更换个别字。作用:1情感在回旋中有递进,2突出了主题比兴“作”“柔”“刚”表现了时间的流逝、时序的更替。“心亦忧止”“忧心烈烈”“忧心孔疚”表现了抒情主人公的焦虑、痛苦的心情随着服役期的无限延长越来越重,似乎到了承受的极限。忧伤、痛苦(思乡)怨恨(仇敌)2、赏析四五章①诵读(概括出作者描写了哪些内容)②思考探究这里作者描写将帅车骑的威武、服饰的华美,有人认为带有讥讽之意,也有人认为这是表达士兵的自豪之意。你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讥讽自豪(根据诗歌内容及思想情感,只要说得在理就行)3、赏析第六章①齐背第六章②最后一章开头四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一直备受推崇,清人王夫之在《姜斋诗话》里这样评价这四句诗:“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你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以乐景写哀(反衬)情景交融(烘托)(三)背诵全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