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简简单单教语文”——鄂教版四年级上册《23、木兰从军》教学例谈作者:武汉市硚口区水厂路小学高红英崔峦老师曾说过:“语文教学一定要删繁就简,要返璞归真,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当前,简简单单教语文,让语文课回归本真,的确已经成为了大多数老师的共识。但是,在我们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怎样才能真正创建“高效课堂”,做到“节节课好”呢?下面,就以《木兰从军》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我的几点认识。鄂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围绕“英雄品质”这个话题,安排了3篇课文:《女娲补天》、《木兰从军》和《军神》。《木兰从军》是个家喻户晓、传颂千古的动人故事。本文以饱含情感的笔触,描写了木兰从军的生动事迹,塑造了一个光彩照人的巾帼英雄形象,使读者的钦佩之情油然而生。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对于本册的阅读教学,应主要把握:1、重视朗读,学会默读,学习质疑;2、能查字(词)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的意思;3、注重情感投入,精心组织教学,开展教师、学生、文本的平等“对话”。本课教学要求为:1.学会本课的12个生字,认识9个字。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叙述故事。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花木兰爱国爱家的优秀品质和机智勇敢的精神。针对学生实际,我确定教学重点为: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从中感受“花木兰是个怎样的人”。教学难点是:学会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描写来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教学中,我力求体现以下几点:一、找准切口,清清楚楚一条线,使教路与学路和谐统一“内容人人得见,涵义只给有心人得知,形式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一个秘密。”(歌德)语文教师要拥有一双慧眼,“善于抓住思想内容与语言表达的结合点提出问题,特别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崔峦)把阅读视野伸向“言与意”两个方面,就可以使“语文味”得到最大化的诠释,使阅读教学有层次、有内涵、有张力、有效益。事实证明,只要我们认真推敲,精心预设,几乎每篇课文都可以寻找到一个有利于文本解读的核心话题。这个问题能以最简单的线条拉动最丰富的语言材料,能迅速激发和引领学生深入文本,进行阅读对话。在《木兰从军》一课中,课后问题“花木兰是个怎样的人”就是贯穿整个阅读教学过程的一条主线。初读课文,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后,引导学生先用一个词来概括自己对花木兰的初步印象。“孝顺、善良、聪明、勇敢、坚强、爱国……”当孩子们把自己的点滴感受一一写到黑板上后,老师在充分肯定的基础上娓娓点拨:“其实,一个人的精神品质,往往能通过他(她)的言行举止表现出来。如果同学们能够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描写来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相信大家对‘花木兰是个怎样的人’会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学生在此感召下产生强烈的自主探究欲望,自读自悟,圈点批画,学堂上的那份宁静和孩子们的那份专注是难能可贵的。在经过潜心会文之后,师生、生生与文本间的对话又给学生搭建了一个展示、交流与提升的平台,他们在此可以有感而发,各抒己见,而教师此时应做的则是适时地点拨、引导。通过品词析句,学生对花木兰这一形象的感受由支离到完整,由粗浅到深入,由片面到立体,在文本言语深处,得意得言,得言得意。而教师刚好也水到渠成地完成了板书,可谓“画龙点睛”:“替父从军花木兰,女扮男装多机智。英勇顽强功绩显,爱国爱家美名传。”二、抓住关键,明明白白几个点,使教路与学路碰撞交集好钢都用在刀刃上。一节课只有40分钟,教师必须深思熟虑,通盘考究,把时间花在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语言文字的训练点和关键点上。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描写来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就是本课教学的关键所在。课文中最能表现花木兰爱国爱家的优秀品质和机智勇敢的精神的词句有三处:一处是对花木兰的神态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回到家里,木兰坐在织布机前,愁眉不展:父亲年老多病,怎么能够去从军打仗呢?弟弟又小,还不到当兵的年龄。可是朝廷颁发的征兵令,谁又能违抗呢?”第二处是对花木兰的语言的描写——“木兰打定主意说:‘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