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备好课的那些事备好课是上好课的第一步。一、首先备文。(1)立足文本,超越教参。不能只甘于做“二道贩子”。教师不能把教参中结论性知识原封不动的“搬”给学生,长此以往,学生对课堂就会产生倦怠现象,兴味索然。教师在备文本时,要重视几点:1、“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品语言。文都离不开字词句篇,都离不开由字词句组成的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文章。品味语言是语文教师备课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也是语文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在咬文嚼字中揣摩作者,在品词析句中走进作者,在推敲把玩中感悟作者。2、“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理思路。作者在构思作品时他要考虑先写什么,后写什么,什么人物先出场,什么人物后出场。这是作者思考的路线,思维的路径,我们简称为思路。叶老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我们唯有遵循作者的思路,才能真正认识作者的意图。因而我们在备课时,读文遇到困惑时,可以多方查阅资料,有些特殊的背景也许藏在文字背后,了解这些对于我们准确把握作者意图,更深入的了解文本,是非常重要的。3、“深入又浅出,方是高境界”——备教法。教师钻研教材,首先要能深入文章,入乎其内,因为入乎其内,故能和作者心心相映,息息相关,同呼吸,共命运,成为作者的知音。处理教材要浅出,要出乎其外,唯有出乎其外才能循循善诱,才能吸引学生,才能符合学生学习的规律。顾明远先生曾形象地把课分成四个境界,第一境界为“深入浅出”、第二境界为“浅入浅出”、第三境界为“深入深出”、第四境界为“浅入深出”。因为,我们教师备课不能满足于深入教材,成为文章的知音,还要跳出教材,研究学生,设计教法,成为学生的知音!(2)高屋建瓴,构建体系。在新课程改革前提下,课本由原来的按文本编排变成按主题体系编排,这样就要求教师做到在一个体系中的高屋建瓴,新课程下课本都是按照主题编排,每个单元都有相对统一的主题。二、认真备人。做到有效备课,不但要考虑教材,更要考虑学生的发展需要,人与文的交集,是教学目标的定位,也是整堂课成功的关键。(1)把课堂还给学生。备课不仅是教师的对文本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学生有没有活动起来,所以必须认识到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很多老师上课时课堂预设比较充分,但这样往往走入一个极端,设计太精细,步步为营,起承转合都准备好,大有“请君入瓮”,这样的课堂是不是预设有点过?另外,已经批判很多年的“填鸭式”“满堂灌”的课堂讲授式模式,作为教师在备课阶段必须认识到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这样的课堂才会更有生机,把课堂还给学生,课堂才会有生命力。(2)了解学生、关注学生有效备课实践中感觉最难的就是问题的设置。在这个环节中,必须做到了解1、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2、学生自己已经解决了什么?学生还想知道什么?3、想知道的这些问题学生能否通过互相帮助来解决4、哪些问题需要教师的点拔和引导?以上几个问题是一堂课相关文本的问题,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经验、知识、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教学,并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复杂性和多变性。教师要想教会学生,必须先了解学生,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和困难。备学生的目的是为了做到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的具体需要,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做到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了解他们现有的思想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所以了解学生,关注学生的兴趣点和兴奋点做以引导,才能真正实现课堂的有效。三、准确备标。1、立根课标,把握教学方向。2、与文本对话,确定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3、要备难点重点。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四、重视大备课。要用大语文的视野进行备课,真正发挥好课文的“例子”功能。备课要参考大量的资料,大到原著、经典;小到出处、解析;教师都要做到胸中有数,不能止局限于眼前的这一篇,要以此一篇先走出去,再走回来。来来去去,几个来回。备好课才能上好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