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老师的一百条新建议》读书心得(精品)作者:卓传莉发表于:2010-05-18来源:投稿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像品一壶好茶让人心旷神怡,犹如交一个好友让你受益非浅。翻开《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便看到郑杰校长在书的序中谦逊地写到:“不妨一读此书,这是一本无害的书”。“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古今中外读书人的成果,给我的是启示,是信念,是激励,也是示范。读罢此书,书中新锐独特而又坦白诚恳的观点总能引起人的共鸣,让人觉得酣畅淋漓。譬如他提出教师应该保存天真,应该儿童化;提出教育不应该培养乖孩子,教师没有权力改造一切自然本性;提出要建立以法律为依据的新型师生关系;提出教师应该懂得享受生活;教师应当学会赞美和倾听等。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以下几点:一、再多带点东西进课堂。书中的这一段我印象很深刻:教师走进课堂不仅带着智力、体力去,还得带着心去,尽力忘我,忘了“我”的躯壳,忘了“我”的身份,忘了年龄,忘了功与利,你“思无邪”,你的“心”就那么真切地坦荡在孩子们面前,拂去了尘埃的一颗心,是那么富有魅力,它使你的语言、举止都超凡脱俗起来,凡是忘我的超凡脱俗的都会产生力量,由不得孩子不随你遨游天外。读了这些,想到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通过和上过的课不可计数,但有的课看似什么都已齐备,却乏味无聊,这是为什么?是因为这堂课没有“精、气、神”。什么是精气神?这是用科学无法确切定义,也就无法复制的东西,这些东西弥漫在课堂之中,将所有的人紧紧地抓在了一起,令人无力挣脱,只有驯服,直到下课,尚意犹未尽。而一名好教师,自踏入课堂的一刻起,待到学生面前的不仅仅是知识,也不仅是课堂的组织程序,同时还有精神气质,教师的一举手一投足,每一个亮相,每一个细微的神态,每一句话语,其背后的神妙东西,都是那么重要,以至于决定了一堂课的吸引力。我恍然大悟,我才意识到我们平时上课也正是缺少这些呀,新课程给师生双方提出了新的挑战,一方面,它要求孩子要改变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记忆、模仿的过程变为主动探究,自主发现,合作交流的过程;另一方面,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发生变化,教师不再告诉,不再包办代替,教师成为孩子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参与者。教师只有忘我的参与到孩子当中来,蹲下身子,站在孩子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设置问题才会和孩子有共同的成就感与快乐。二、“登上人生幸福的三层楼”。幸福是什么?每个人对他的诠释都是不一样的。作者认为幸福分三层,第一层楼是物质“生活保障”,第二层是“艺术生活”而第三层则是“独立思想”。而这三层分别代表三种教师类型,第一类将教师工作仅仅当作应付的工作,不得已混口饭吃,这类教师不大可能有很大进长,他们平时表现出来的就是有钱的多干点,不给钱的少干些,甚至不干;上班最好晚点来,下班最好早点走。因为他们的精神生活这二、三层还没建起来,所以他们活着未必真正幸福。第二类教师以教师工作为乐趣,他们觉得教书就是艺术。这类教师会把课尽量上得生动些、新颖些,他们和孩子有着影子般的感情,因为爱而无比幸福。第三类教师将教育工作当作思想的起点,在一生的教育活动中,不断探索,不停地追问自己,非常理性而充满智慧地安排自己的工作,经常会有一些心得,经常会求教于书本和理论,若干年后他们会成为专家,教书对他们而言简直就是对生命的一次次体验,他会很幸福和满足。是呀,可能当每位教师初次走上讲台的时候希望自己将来能成为这里的明星。可是由于众多诱惑,几年或者是几十年后,每个人的追求不同、要求不同和方法不同,最后每个人所达到的结果也会大相径庭。我们要经常的反省自己,在自己困惑的时候拿这个标准衡量下自己,你幸福吗?你现在位于幸福第几层,你能做到哪一层?三、走下神坛摘掉面具的教师才有魅力。你问一下学生就知道了,他们的喜好多种多样,喜欢老师爱开玩笑,喜欢老师自己犯了错抓头皮的样子,喜欢老师和他们谈明星逸事为更爱那个而争得面红耳赤,喜欢老师讲义气够朋友,喜欢老师突发奇想带他们去郊游,喜欢老师打球时摔倒在地的窘态,喜欢老师在讲台上唱歌而跑调,这是你会发现老师与学生的心贴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