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学习心得2《传习录》是儒家圣人王阳明学生集其长期语录、书信等言论,编辑而成的一部简集。平日懒惰,断断续续看完算“过”了一次。今时逢春节大假,终静下心来将《传习录》逐字逐句完整精读一遍。不觉思绪澎湃神走四方。然托案沉思,心潮渐平,竟茫然不知从何说起。冥思寂静中,唯六字涌上心头:简单、困难、伟大。简单指的文章所讲道理。只要心平气和不先入为主,阅完方知阳明心学,绝非故做深奥艰涩难读。讲的都是平常之理,譬如的更是生活点滴之事。只要稍加留意平心整理,天理处处呼之欲出。话虽如此,但要真正将道理化于日常生活,举一反三圆融通达,却也非常人一时所能办到。其惟精惟一的宗旨与境界,实施起来令人更感“困难”。而王阳明早对这些俯视鸟瞰尽览无遗,提出了一系列完整而系统的主张。王阳明之所以成为圣人,不在于身居庙堂高屋建瓴,而是接触生活平凡实做。其明白指出“人人可做圣人”之言,和佛教世尊所云“人人皆有佛性”一样,向广大普通民众展示出一条觉醒之路。圣人之碧血丹心雄岸伟大之处,莫过如此。心即天理一说是阳明心学的核心,一切都是围绕这个核心深入展开。为说明这个问题,《传习录》用了朱熹的天理概念做为对比。朱熹认为,天理就是宇宙一切事物生成和运行的本源,是平常说的太极的“用”,归结起来“太极不过一理”。大多数人之所以不知天理为何物,主要被自己欲望所蒙蔽和牵引。顺势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认为惟有如此方能使人回归本源。在这个终极点上,王阳明的看法与朱熹是一致的。只不过结合落实到了“人”上。这就造就了二者“格物”的不同的方式方法。朱熹云万事万物皆各有其理,也必在事事物物上去“格”。万事万物的理之总和,便是天理。而王阳明认同此点的同时,匠心独运另辟蹊径地认为,既是“天”理,就根本不是格与不格的问题,其本就天然存在。这种存在必然是通过人心而体现。自然而然展现出“心即天理”的思想。两两相较可以看出,朱熹是从“外部”去看待探索问题的,其第1页共4页思维方式相当于我们现代人常说的“客观地观察和研究事物”;王阳明却反之,是“从心出发”。套用朱熹话语便是“人心之归一,既是天理”。当然,如此说法只是一个“方便”而已,儒学的实际根本不是现代所谓的主观或客观所能说清楚的。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阳明心学之“心”的概念,不仅仅指我们平时认为的那个心理的“心”。王阳明有云:“心既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否。”。扩展开来,就包括了人的心理之心和行为本身,以及整个的“外在”事物,是一颗“大心”。与佛家所谓的“佛心”颇有异曲同工之处,无怪乎有学人说阳明心学是“心禅”。这是阳明心学之“法门”。也正是其心学在博大精深的儒学系统中奇光异闪独树一帜的地方,更符合“天人合一”的哲学观。任何事物都是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的结果。无论是内容决定形式,还是形式决定内容,都是情形各异的方便说法而已。观点观念的本身是无谓错误或正确的,错误或正确得放在一个“背景”下去思量考察才会产生。理到深处,内容与形式其实就是一回事。所以,笔者认为儒家各大腕所谓的分歧和差异,与其说是内容上的,不如说是形式上的。关于“心”的概念,细纠起来其实并非王阳明所独有,但其结合具体到了“人”,从而延伸引发出了关于“德性”之种种,就使心学体系愈显丰富饱满,更是独特鲜明栩栩生辉。起要便是“良知”说。何为良知。《传习录》中好几处载有王阳明回答学生关于此的话。结合此文,笔者概括起来既“心在人处的表现既是良知”。心既天理,那么良知也天理就成了阳明心学独特的表达形式。具体讲,良知的“知”出于人的“五官一感”。五官,耳眼鼻舌口是也;一感为感觉,是五官综合体验的结果,包括了我们现在说的“意识”。《传习录》中云:“良知,心之本体,既所谓性善也,未发之中也,寂然不动之体也,廓然大公也。”未发之中等语,指的人五官一感功能的本身。耳能听,眼能看,鼻能闻,舌能尝,口能言。但还没有显示听看闻尝言的“内容”。譬如我们听到了某一消息,看到了某一物体等等,此时还没有形成“某一消息和某一物体”的具体模样,只是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