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主讲—霍巧莲井冈山大学教育学院主要内容:一、制定背景:三大背景二、制定过程:六阶段05.7—12.6三、文本:名称、定位、结构与内容四、实施运用《指南》的原则五、案例分析一、《指南》制定的背景背景1: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幼儿教育的质量关系着数千万幼儿的发展,寄托着数千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提高幼儿教育质量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民生工程。实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战略目标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背景2:我国教育发展的需要我国幼儿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进一步落实《儿童权利公约》进一步贯彻《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2010)进一步深入贯彻《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实施《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引导家庭、社会的幼教价值观和方法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和质量观,引导家长更新教育观念,尊重儿童的天性和认知规律,珍惜童年生活的独特价值,支持幼儿园开展科学保教,自觉抵制那些拔苗助长、违反儿童身心健康的错误观念和做法。刘延东在全国学前教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背景3: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遍及全球”项目的契机研制《早期学习与发展标准》最初始于美、英、德、法等西方发达国家。近年来,儿基会支持许多发展中国家为确保学前教育质量、提升幼儿的入学准备水平而研制类似文件。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总部从2002年开始,在全球的发展中国家,发起了一个制定早期儿童的学习与发展标准的“遍及全球”(GoingGlobalProject)项目。借助“遍及全球”项目的契机,教育部基础司从2006年起,与儿基会合作,组织我国幼儿发展与教育方面的专家,开始着手研制以家长和教师为主要使用对象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二、《指南》的制定过程准备与启动阶段(05年7月-06年3月)指南撰写与交流讨论(06年4月-06年11月)指南草案的内容效度检验(06年12月-07年3月)指南草案的年龄效度检验(07年4月-08年10月)指南的定稿阶段(08年11月---09年3月)指南征求意见与完善阶段(09年4月—12年6月)对指南进行修改对指南进行修改《指南》的科学性效度具体指的是《指南》准确反应中国3-6岁儿童的发展目标的程度。为确保《指南》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指南研制专家组先后对《指南》进行了内容效度检验和年龄效度检验,根据检验结果对指南进行多次修改,对修改后的指南又再次进行了效度检验,为《指南》的定稿提供了充分的科学依据。三、关于《指南》文本(一)《指南》的名称1.为什么叫“指南”而不叫“标准”2.为什么叫“学习与发展指南”3.怎么理解3-6岁儿童的学习“指南”,如字面所示即指向南方的意思。基于此,“指南”一词被引申为“指导”、“导向”,比喻“辨别正确方向的依据”。1、为什么叫“指南”而不叫“标准”“标准”一般被定义为衡量事物的依据或准则;可供同类事物比较核对的事物;榜样、规范等。本文件慎重地使用了《指南》这一名称,以突出与强调其“指引”、“导向”的功能。2、为什么叫“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南》既引导幼儿的学习,也同时引导幼儿通过学习所要达到的发展的结果。这样,《指南》成为幼儿学习与发展共同的目标导向。3、怎么理解3--6岁儿童的学习《指南》既然是指导学习的,怎么很多内容都不是“学习”呢?“常喝白开水,不贪喝饮料。”“能自己穿脱衣服、鞋袜、扣钮扣”“愿意和小朋友一起游戏”“容易被自然界中的鸟鸣、风声、雨声等好听的声音所吸引”确立广义的幼儿学习观。《指南》以为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素质基础为目标,以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为核心,通过提出3-6岁各年龄段儿童学习与发展目标和相应的教育建议,帮助幼儿园教师和家长:了解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建立对幼儿发展的合理期望;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让幼儿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童年。《指南》:引导我国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方向的指导性文件。(二)《指南》的定位(三)指南的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