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说课稿新疆温泉县城镇小学魏艳芳2014.42《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说课稿教材版本:六年制小学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年级:四年级一、说教材:《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篇课文是六年制小学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第七册第六单元“人间真情栏”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语言优美、感情真挚。教材分析:课文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课文语言朴实自然,情致淳厚感人。课文先后描写了同一时刻海峡两岸的两个不同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杭州某医院的病床上,第二个场景是在台湾花莲的慈济医院。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做着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直到青年的骨髓涓涓流出。课文叙写生动具体,叙述层次清晰。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学习能力较强。大部分学生能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获取知识。抽象思维水平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知识掌握较牢固,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本篇课文情感真挚,学生易理解,但对于文本深层的内容,仍需多读多想,与文本进行心与心的对话和交流。《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是“人间真情”主题单元的第三篇课文。前面的《古诗两首》表现了朋友间真挚的爱,《搭石》体现了乡亲们纯朴的爱。这充满人间真情和爱意的课文拨动学生爱的心弦,激起仿效的意愿。学生对此类课文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因此在学习本篇课文时能更好的体会文中所表达的真情实感。《新课程标准》在中年级阅读教学要求中明确指出:学生要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四年级的学生具有默读文章的能力,也学习了一些理解词句含义的方法,但方法掌握还不够扎实,本节课将继续训练此能力。四年级的学生应该训练概括主要内容,本节课将继续训练,培养此能力。二、说教学目标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我把教学目标定位在:1、知识与能力:(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跨越、海峡、桂树、苍白、红润、移植、谈何容易、幸运、台湾、袭击、平安无事、期待、突如其来、空旷、暂停、骨肉同胞、血脉亲情”等词语。(2)理解课文内容,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品读重点句子。2、过程与方法:以读为主,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贵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三、说教学重点、难点3为了充分发挥本教材的优势,教学重难点我定为:1、教学重点:感悟真情,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贵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2、教学难点: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四、说教法和学法教法: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的“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一要求,结合教材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用教师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教师辅导,学生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反复的读,让学生在读中去想去说,从而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思考和感悟。学法: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五、教学设计(1)课时安排第一课时学习生字,初读课文,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第二课时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表现出的对大陆同胞的血脉亲情。(2)教学模式——自主合作探究自主,即主动,要主动地在语文实践中丰富人文素养,提高语文能力。合作,就是要切磋学问,砥砺思想,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探究,则是要求质疑问难,深入研究并解决问题。(3)教学环节单元导入、明确目标——理清结构、概括内容——品赏语言、学习写法——情感升华、理解含义——课堂小结、单元回归单元导入:20古诗两首——表现了朋友间真挚的爱。21搭石——体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