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济源市济水宣化学校即济源市济水北街小学济源市济水宣化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教师[2013]13号)精神,根据河南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河南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教师[2014]580号)和《济源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的有关要求,结合我校教师队伍和教育信息化发展实际,为组织实施好我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以下简称“提升工程”),制定本方案。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全国和全省教师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精神及要求,通过组织实施新一轮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科教学能力和专业自主发展能力,转变教师教学方式,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取得新突破,推动教师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实现教师终身学习。二、培训对象全校32名在职教师。三、培训目标1(一)参训学习方面1.参训率达到100%,研修率达到100%,合格率达到100%,优秀率达到30%以上,各级各类骨干教师必须保证成绩优秀。2.争创1-2个特色教研组,2-3个特色活动。3.培养1—2名微课制作高手,起到引领示范作用,并制作3-5节高质量的微课程。4.搜集整理20篇左右优秀教学设计和课件。5.争创省级示范学校。(二)促进信息技术应用方面通过此次研修学习,争取让每个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都在原有基础上有明显提升。具体目标是:1.让人人会制作PPT课件,让80%以上的教师能基本熟练操作PPT制作水平,并发掘更多的更好的功能。2.让人人会在课堂上使用电子交互白板,让50%以上的教师能基本熟练操作电子白板上课,并起到组内引领示范作用。3.让80%的教师懂得如何设计一份高质量的学科试卷和如何用更科学的方法对学生成绩进行分析,为下一步以高质量的考试和评价引领日常常规教学。4.每位老师均能根据自己的情况设计一个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5.每个教研组能有1人以上会制作微课和课件,并用在自己的日常课堂教学中。6.每个教研组能有1人以上可利用现有的条件(班班通教室和网络教2室),开展翻转课堂的教学研究。四、培训原则1.教师为本,协同创新。以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能力测评为基础,按需施训,确保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断提升教师的信息化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化科学、持续发展。2.分级负责,分类指导。按照省市级相关精神,我校成立提升工程领导小组和执行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教导处,负责组织项目调研、研制实施方案、组织学员开展培训和测评、开展各项评比竞赛和绩效考核,建立以教导处为主体的网络研修阵地,并监管和指导能力测评工作;各教研组组长负责制定本组培训计划,完成学校教导处下达的各项任务,加强校本研修规划和管理,推动信息技术在本学科组教育教学中的主动应用。3.坚持标准、注重效益。根据教育部出台的“两标准一指南”(即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培训课程标准和能力测评指南),合理安排学时分配,积极探索网络研修与现场实践相结合的培训模式,切实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切实使教师能够尽快将培训成果转化为教学实践,切实提高信息化教学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比重,力求提升工程效益最大化。五、主要任务1.整合管理层学习的资源,开好一个动员会,让每个学员都积极投入学习中来。2.步步引领,根据每个阶段的两个任务包设置,建议每个教研组大部分选择同样的任务包,可以定期召开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会议,做好引领,并建立教研组内竞争机制。33.依托我校教师素养提升活动和省市“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搭建校级平台,层层选拔,让更多的优秀教师在不断听课、磨课过程中涌现出来,搜集整理一批高质量的教学设计、课件、课堂实录,丰富我校的资源库,培养更多的能打硬仗的校级名师。4.要求每位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四点:(1)每人提交一份课堂教学中实际使用的教学课件,并在课件中注明课件的设计思路和用途,学校进行展示评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