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管理中的宽严相济与刚柔并重班级活动中放手让学生去闯,这个“放”的度如何把握?这个课题提的很好,说到底,这一问题还是学生管理的一个具体案例。我们经常讲宽严相济与刚柔并重,道理容易理解,但如何把握这个“度”确是一个困扰广大教师的一个问题,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理解与看法,我个人认为在处理这个“度”上要做到两点。中国儒家思想讲究不愠不火,什么是不愠不火?具体过程中如何来操作?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还不妨学习一下西方的经验,把“度”具体化,就是把班级管理细化到具体的制度层面。我们可以了解一下法律上“宽严相济”的概念: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是根据具体的案子、具体的情况来判断,这是宽严相济的核心问题。法院在对一个具体的犯罪实施处罚时,要全面地对犯罪进行剖析,包括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其次是案件实际造成的损害结果;还有,犯罪嫌疑人的主观恶性,犯罪嫌疑人的动机是否卑劣,他的危险性等都要考虑。但是,对于一些偶然的犯罪,初次犯罪就要考虑轻的一面。综合这些因素后还得看在犯罪当中有没有一些法定的情节。结合以上法律层面的认识,我们在处理班级管理和班级活动中学生“放”的问题时,首先要树立的一种观念就是“以爱管人”,我们要相信管理的最根本出发点是爱学生,帮助学生成长。常言说:“严是爱,松是害,不教不管要变坏。”现代教育家夏丐尊先生曾经说过:“教育之没有感情,没有爱,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所以,“严”是“爱”的出发点,“爱”是“严”的归宿。要做到严中有爱,爱中有严,严爱交融。基于以上认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要做到一下两点:一、以严为主从无数教师的教学经验中我明白,教师必须对学生严加管理,严格要求。但所谓的“严”不是表面的管束与压制,而要严而合乎其理,严而遵乎其规,严而不失其爱。严而合乎其理,是要遵循生活的常理。因为我们管理的对象是活生生的,独立的,有思维的人。由于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发育都不成熟,思想单纯,个别学生“哥们义气”重,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不能充分把握自己。这就要求各位老师,特别是班主任,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找准突破口,对症下药,使其把握生活的小船,朝着正确的方向行驶;严而遵乎其规的关键是要管理有规。无规矩不成方圆。所以要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完善的班级管理制度,一套好的制度确立后更为主要的是落实与执行。作为班主任更要并中身体力行,做学生的表率,在管理中提出“人人平等”的口号。在日常生活中,师生互相监督,共同发展,共建和谐的班集体;严而不失其度的难点是尺度的把握。因为我们的管是为了不管,如果无“度”,学生会拒你于千里之外,不敢亲近,容易造成学生的个性差异,更为严重的会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你要求的他对着干,导致师生关系僵化。这既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又不利于班级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所以在管理的过程中做到放而有尺,严而有度。只有做到这点,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以爱为本我们教育学生除了“严”,更重要的是以爱为本。所谓的爱是教师必须全身心的付诸自己的精力与爱心,用我们真诚的爱去浇灌、去滋润、去感化每一棵“小树苗”。因为一句表扬,一次奖励,一丝关爱,会使学生感到温暖、欣喜,进而激发学生进步的勇气和动力。我们对学生的错误思想和行为不能以简单的纪律处分代之,而要有一颗慈爱的宽容之心。古语说的好“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是人总会犯错误,我们成年人是这样,更何况十岁左右的孩子呢?他们存有诸多的不懂事,犯错误是难免的。所以我们要在教育的过程中充满人文情怀的关爱,帮助学生找准前进的方向,用我们的爱心撞击学生的心灵,会使荒漠似的心灵绽出绿洲;干枯的禾苗再现生机;平凡的生命放飞金色的理想。总之,以爱为本,宽严相济与刚柔并重,我们的班级管理必然会出现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2013年春季班主任跨区远程培训总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作为一名班主任、一名语文教师,这句话我已经讲了12年,都是讲给自己的学生听。在为期两个月的培训即将结束之时,我却觉得自己有必要重新来审视这句话,并认真的把这句话讲给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