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导学稿学校:海子梁小学执笔人:李秀琪审核人:张春峰曹彦伟时间:2013.5.26一、课题:《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第二课时二、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地试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3、初步学习通过对具体事例及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三、教学过程:【温故知新】排列句序。()年轻的伽利略却对亚里士多德的话产生了怀疑。()伽利略宣布要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试验。()伽利略是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带着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那时候,研究科学家的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伽利略在斜塔顶上做的试验使大家明白,亚里士多德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导学释疑】一、组内交流上节课提出的问题,选出最有价值的一到两个,当堂提出。二、自主学习1、人们为什么称伽利略为“辩论家”?“不寻常”在文中是什么意思?你从中看出了什么?2、“信奉”是什么意思?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信奉表现在什么地方?想想这样更突出了什么?3、伽利略的分析,是把亚里士多德的话当做正确的前提,推出两个结论。这两个结论是什么?4、这两个结果一样吗?他是怎样进行试验的?最后试验的结果怎样?5、人们看到试验结果时,态度有什么转变?这说明什么?6、结合生活实际,说说你对最后一句话的理解。三、小组合作组内交流自主学习成果,说出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四、班内展示鼓励4号同学(每组内相对较差的学生)积极发言。【巩固提升】结合课文,想想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与体会,说出来和大家分享交流。【拓展延伸】小练笔想象一下,当伽利略试验结束后从比萨斜塔上下来后,人们围住了他,试验前责备,取笑伽利略的那些人,试验后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做些什么?以《伽利略走下斜塔后》为题联系课文写一段话,注意对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检测反馈】阅读理解(一)消息很快传开了。到了那一天,很多人来到斜塔周围,都要看看在这个问题上谁是胜利者:是古代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呢,还是这位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有的说:“这个青年真是胆大妄为(wéiwèi),竟想找亚里士多德的错处!”有的说:“等会儿他就固执(zhīzhí)不了啦,事实是无情的,会让他丢尽了脸!”伽利略在斜塔顶上出现了。他右手拿着一个10磅重的铁球,左手拿着一个1磅重的铁球。两个铁球同时脱手,从空中落下来。一会儿,斜塔周围的人都忍不住惊讶地呼喊起来,因为大家看见两个铁球同时着(zhuózháo)地了,正跟伽利略说的一个样。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1、我会画出文段中正确的读音。2、我会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惊讶()明白()固执()3、试验的结果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4、通过试验,大家明白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5、你认为伽利略有哪些地方是值得你学习的呢?________________6、你认为伽利略是个怎样的人?________________阅读理解(二)伽利略在斜塔顶上出现了。他右手拿着一个10磅重的铁球,左手拿着一个1磅重的铁球。两个铁球同时脱手,从空中落下来。一会儿,斜塔周围的人都不住惊讶地说的一个样。这时大家明白,原来像晋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1.填空。(1)试验地点:。(2)试验过程:。(3)试验结果:。(4)伽利略的这个试验证明了铁球往下落的跟铁球的没关系。2.围观的人惊讶的原因是:(1)原以为两个铁球,但看到的却是。(2)原以为胜利者是,但事实证明却是。(3)原以为无情的事实会,现在无情的事实说明。3.“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对权威要尊重,但不应盲从,权威也有出错的时候,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阅读理解(三)勤学好问的伽利略伽利略17岁那年,考进了比萨大学医科专业。他喜欢提问题,不问个水落石出决不罢休。有一次上课,比罗教授讲胚胎学。他讲道:“母亲生男孩还是女孩,是由父亲的强弱决定的。父亲身体强壮,母亲就生男孩;父亲身体衰弱,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