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看到《柳树醒了》这个课题,我就忍不住地喜欢它--多么有诗意,透出清新的春的气息。的确,春雷跟柳树说话、春雨给柳树洗澡、春风给柳树梳头、春燕和柳树捉迷藏、孩子们和柳树玩耍……于是,柳树醒了,柳枝软了,柳梢绿了,柳絮飞了……加上呀、哟、啊等气助词,整首诗琅琅上口,意境优美,不仅我喜欢,学生也明显受到了感染,把整篇课文读得表情十足,让我忍俊不禁。最让我有意外惊喜的是在课后的问题提问上问题是:"说说看,春天里还有什么醒了?"一时间,答案五花八门,精彩迭起。生1:小草醒了。生2:小花醒了。生3:青蛙和蛇醒了。(哦,他知识真丰富,想到冬眠动物了)生4干脆总结:动物和植物都醒了!还有可爱的说:"冬天的时候,小河睡了,结冰了,春天来了,冰化了,水醒了。"--"水醒了",这不正是一句诗吗?还有同学说:"冬天我们放假了,我们都在睡觉,现在春天了,我们就醒了。"--敢情他整个寒假都在睡觉呀?!真让我们感受到那份童真的美好!后来,我又让他们画画"春天",这下就更热闹了,孩子纷纷用缤纷的色彩画出了五颜六色的"春天"黑得像乌鸦的"燕子"、漂亮形象的"柳树"……我欣赏之余,不禁佩服起这些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时,小煌伟的画吸引了我,他的画纸上有一个硕大的绿色太阳,我看看四周,大部分的孩子都是画红色的太阳,小煌伟为什么画的是绿色的呢?我问了煌伟。他腼腆地说:"春天看上去都是绿色的,我想春天的太阳公公如果也是绿色的,那就有更多的小草变绿了。"--多美的想法!不知是不是自己审美观的原因,我一直鼓励孩子能有自己的想法,特别是美的想法。我想起一则案例:是在一节美术课上,一个同学画了一个红色的梨。老师同样不解地问了他。他说:"以前,我吃到的梨都是黄色的,后来,我在奶奶家吃到了一种褐色的梨。今年,我又吃到了绿色的梨。我想,以后肯定也会有红色的梨的。"那位老师听了之后,给这个学生打了"优"。想到这,我笑了笑,拿出小星星印章,在煌伟的画上认真地盖上了三颗星,小煌伟开心地笑了--还有什么比看到一颗美好的心灵更值得高兴的呢?这篇课文是一首童话诗,可我的学生用他们的童心和智慧谱写出了另一篇、属于自己的作品--《春天的童话》!所谓“空白”,就是指空着,没有被填满或没有被利用的部分。在绘画艺术中就有一种美叫做空白美。那在我们的教学中也有一种方法能以此为鉴,称之为——“空白”艺术。特别是伴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和推进,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课堂上,我们要尽可能地多留一些时间、空间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使他们在适当的引导下发挥创造性、尽情展示,描绘出属于他们的精彩。记得在教学《春雨的色彩》的过程中,有一只小手突然举起来,打断了我的教学——“老师,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全班学生顿时沉寂了,60双渴求的眼睛齐唰唰地投向了我——他们在等待我给予他们正确的答案!“同学们,春雨其实是……”我正准备告诉他们,但欲言又止了,为何不听听学生们的意见呢?“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呢,你们自己想想看!”我把一个“空白”留给了他们。学生们用不解、疑惑的目光看着我,不过教室里马上又沸腾了起来,开始了七嘴八舌的讨论。——老师,我知道!——老师,我来告诉他!——春雨是紫色的,因为春雨落在紫罗兰中,紫罗兰花就变紫了。——春雨是白色的,因为春雨淋在柳枝上,柳絮就变白了。——春雨是无色的,因为我们每次看到的春雨就是透明无色的。多么富有独到见解和想像力的对话啊!我感到很满意,因为我并没有讲解,但是学生已经正确理解了课文的主旨。在这个小小的“空白”中,学生们各抒己见、主动发展,这不正是我们的新课程理念的生动体现吗?春雨是什么颜色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们已经能从大自然中找到答案了。可见,只要课堂空白留得恰当,不仅不用担心学生理解不了,而且学生的理解能力还会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得到提高。这是为什么呢?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1.整堂课都是知识的传授,极易导致学生产生生理和心理的疲劳,引起学生的“分心”现象;而留下空白点,学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