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言语教学平台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平时的教学实践中,也常常会遇到这样的一些现象:一些“尖子”学生,每次考试(笔试)成绩总能名列前茅,但课堂上设疑答问时要么面红耳赤,要么声如蚊蚋;相当数量的学生课外三五成群聚在一起时可以说得头头是道,而在正式场合(如班会发言、集会演讲)脱离演讲稿就会结结巴巴,罗里罗嗦。另外,在农村中学由于受到方言的影响说不准普通话,当众说话态度忸怩,声音细于蚊蝇,上课不敢主动答问,缠夹不清,重复累赘,条理紊乱,漫无中心等现象更是屡见不鲜。因此作为培养语言表达能力的摇篮,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目标、有计划地进行言语能力的培养责无旁贷,势在必行。在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学中,失语现象已非常普遍,非常严重。本文试分析失语现象产生的原因,浅谈一些建议、想法和改进的措施,只能算是抛砖引玉,希望能改善现状,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一、试析失语现象产生的原因其一,由于受中国传统的社会文化意识积淀的影响,使人们对言语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大部分民众把能说会道与花言巧语等同起来,甚至有人把“祸从口出,少说为佳,不说为妙”视为至理名言、生活哲学。直到今天我们不少人仍然信奉“沉默是金”的所谓“生活真谛”;信奉老庄的逍遥无为,甘当隐士。与此同时,建国后(特别是“文革”期间),由于受极左思潮的影响,有些人以“大老粗”为荣,不注意言辞的表达;而近来的一些所谓“大款”也往往是口出狂言、语不成篇、错漏百出,这无形给后人产生负面的影响,从而对言语能力的培养更是带来严重的消极效果。其二,现行的教学体制的严重制约。片面追求中考、高考的升学率,只认分数不识能力。有人不形象地说: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学生老师都是围绕着考试这根指挥棒转,而中考、高考却没有专门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进行考核。故而直接导致不少学校对学生言语能力培养的忽视。其三,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对学生言语能力的扼杀。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不敢说话,因为自古中国人就信奉“师道尊严”,“大人说话小孩听”,反映在课堂上便是“我讲你听”的教师“一言堂”模式,学生习惯于老师的表演,唯老师的旨意是命,老师说的永远是对的,永远是真理,毋庸置疑。这种“填鸭子”、“满堂灌”式的课堂教学模式结果只能导致学生被动地接受,而毫无言语的机会,更何从去谈言语能力的提高。其四,很多地方,尤其是在农村中学,受方言的影响,平时缺乏普通话的思维训练而导致学生不敢说,不会说。笔者所在的城镇学校,经济平均指数可以超过大多数省份。但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无论是在平时的学习之余,还是在生活娱乐之时,满口的都是当地方言。更有甚者,个别教师干脆用方言土话教学,有的居然还教起语文课,领导开会也经常是方言独占鳌头,学校连一块“大力推广普通话”的标语也没有。大多数学生用普通话进行正常的的交流都极感困难,他们把用普通话对话视为可笑之事,忸忸怩怩。可想而知,在这样的语言环境中,学生言语能力的培养何从谈起。其五,社会、学校、家庭的评价标准误导。因为受应试教育的制约和束缚,人们往往唯分数是尊,能考到高分,便认为该孩子聪明,将来肯定有出息。学生也因此而得到了家长和老师的宠爱。而那个学生由于能说会道,多说了几句,则视为不安分守纪,好出风头,好表现,不踏实。在世俗的评议中,人们也把一个人特别是小孩的“不吭不响”与“老老实实”等价;而把“能说会道、能言善辩”则与“油嘴滑舌”、“花言巧语”同义。显然,家庭学校认识的不足和社会价值取向的不当,都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学生言语能力训练的组织与开展。其六,学生自我心理素质的好坏也是影响言语表达优劣的重要因素。由于过去或是现在的种种原因,学生怕说错、说不好而产生自卑与胆怯的心理,有些学生因为以前课堂答错问题而被老师批评或挨骂,所以以后上课对发言有种恐惧心理,对老师提出问题有焦虑不安心理,害怕老师提问时巡视的眼神,甚至连头都不敢抬起来。这些势必会导致学生这样恶性的循环:当众说话畏畏缩缩、木木纳纳,结果越发说不好,越说不好而越不敢去说。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