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正宪与小学数学》读书心得一、倾听她的心声——感受教师职业的生命价值吴正宪,女,54年8月出生。特级教师、北京市教委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小学数学室主任、国家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审查委员、全国小学数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市优秀跨世纪人才、首都基础教育名家。知道吴正宪是从阅读她的文章,学习、品味她的数学课开始的。书中开篇一段话对我影响最深刻,每当我思考教学生涯、教师职业价值问题时,这段话就会在我耳边回响。吴老师说:“教师工作是我生命中的重要经历。我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收获。我收获了孩子们的那份真诚与渴望;收获了老师们的那份热情与期待;收获了社会的认可与尊重。同时我也在探索教育教学改革的道路上,获取了自身成长过程中的成功和快乐,实现了个人生命价值与教师职业生命价值的和谐统一。”在漫漫教学生涯的长河中,吴老师曾彷徨过、犹豫过、迷茫过……但是她始终没有放弃过努力,没有放弃过追求。吴老师就是这样一位不断挑战自我的教改先锋。她凭着自己对教育的热爱和执着,博采众长,创立了自己的教学特色,趟出一条当代教师的成功之路。字里行间,书写着成长中的点点滴滴,显示着她那独特的智慧,这不仅是一本记录吴老师教育教学成长历程的记录,还是关于数学教学的精彩例题集锦,读起来是那样地亲切,想起来是那样地有趣、那样地实用。二、管窥她的课堂——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三十多年来,吴正宪老师在小学教育战线上辛勤耕耘,默默奉献,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她总结出的“吴正宪数学教学法”享誉国内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我多次看她的课堂教学录象,——《平均数》、《相遇问题》、《带小括号的运算》、《猴王分桃》等,她使干干巴巴的数学课变得丰富多彩,使孩子们着了迷。数学既没有唐诗的豪迈、宋词的温婉,也没有美术多彩的线条、音乐轻快的节奏。数学在许多人眼中是枯燥无味,是难懂的,可是,在她的眼中,在她的学生的眼中,数学却是美的,却是有意思的。但是数学的美是隐含的美,是不会自发地起作用的,这就需要教师努力地挖掘它的美------而吴老师就是这数学美的一位挖掘者,是一位用自己的一生,用自己的学习、实践、思考去创造数学美的人。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在解读吴老师的过程中,同样也进一步感受了数学之美,也感受到吴老师那淡雅与含蓄的智慧之美。坚持不懈的学习,让吴老师有了丰厚的知识储备。在教学的道路上,不断的学习,不断求索,不断的思考,不断的改进让吴老师的课变得异常美丽。在吴老师的课上,故事、矛盾、疑惑、辨论……她给学生设置了那么多美丽的“圈套”,让人不得不往里钻:《认识分数》时,她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表示一半,在揭示二分之一后,有学生表示不喜欢二分之一,坚持用画图的方法表示一半,她微笑着,并不马上反对,待到后来说到百分之一时,她才让那学生继续用画图的方法表示,学生不得不承认“还是分数简单些。”在课堂上出现不同的声音时,她不慌不忙,开展一场小小的辩论赛,正反双方各抒已见,分出胜负时,她不忘与失败的一方紧紧握手,告诉他们:“因为有了你们问题的出现,才给全班带来一次有意义的读者讨论。”教《平均数》时,她与学生融为一体,参加他们的比赛,与学生一起探讨公平的比赛方案……在杭州时,一位已改行做了服装生意的老师偶然听了吴老师的课,竟决心重返教育战线。这样的事情让人难以置信,但吴老师做到了。一节课的效应如此之大,吴老师的魅力可想而知。上海《小学数学》编辑部记者宋淑持老师曾经评价吴老师的课:“有疑问、有猜想、有惊讶、有笑声、有争论、有沉思、有联想、有矛盾的困扰;有无言的沉默;有巧妙的比喻;有‘人加狗’的幽默、有茅塞顿开的微笑。教学过程中这种信息的传递、情感的交流、心灵的碰撞为师生双边活动披上了浓重的情感色彩,这种愉悦和谐的课堂使干巴巴的数学课变得妙趣横生,丰富多彩,平淡的‘白开水’变成了芳冽醇香的‘茅台酒’。”当然书中还有许多新颖别致、生动形象的丰富的案例。这里不一一罗列。三、探寻她的成功——成功源于健全的人格为什么吴老师得到这么多孩子和家长的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