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曲》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执教人:綦江区营盘山小学赵丽萍一、教学内容:六年级上册28课《月光曲》二、教学目标:1、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九自然段,积累当中的好词句,背诵九自然段。2、分辨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那哪些是引起的联想。体会二者结合写法的好处和作用。3、运用描写事物及由此产生的联想的写法将文段写具体。三、教学重难点:1、认识实在的事物与由事物产生的联想结合写作的写法与好处,并能运用。四、教学过程:课前交流:音乐导入,了解贝多芬1、播放命运交响曲导入师:你们是六几班呀,我也是教的六三班,不过是在营盘山小学教六三班。我姓赵,想知道你们喜欢听音乐吗?初次见面赵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礼物,一首音乐。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这首曲子,想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你知道这首曲子叫什么名字吗?第二个问题:这首曲子的作曲者是谁?第三个问题:这首曲子你听后你感觉到什么?闭上眼睛,(播放曲子)生闭眼听音乐。师:睁开眼睛,谁能回答刚才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分别抽三生回答问题。2、交流对贝多芬的了解师:这首曲子的确是《命运交响曲》。这首曲子向我们阐释了作曲家贝多芬坎坷的命运。同学们昨天学习《月光曲》。我想你们对贝多芬也应该有所了解。哪位同学来说一说你了解的贝多芬?作为一个大音乐家,双耳失聪,这对贝多芬来说是致命的打击,但是,贝多芬没有沉沦,他曾经说过一句名言,你们谁知道?出示: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能做到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师:这句名言在学课文的过程中老师还会谈到。说到命运的坎坷,贝多芬曾经说过: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从这句话我们可以感受到贝多芬和命运抗争的决心,所以刚才大家听到的这首交响曲就体现了贝多芬和命运抗争的决心和力量。一、导入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6课,月光曲,看看贝多芬的月光曲和命运交响曲听起来一样吗,它又是什么样的呢?2、板书课题,学生书空,师强调“曲”的笔顺。齐读课题1二、复习回顾1、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月光是如何谱写而成的。请同学们打开课文回忆一下:贝多芬弹了几次曲子?第一次为什么要弹琴给盲姑娘兄妹听?A、好奇B、热爱音乐C、懂事打动了他D、盲震撼了他2、是的,贝多芬走进这个贫苦的家庭,让他觉得震惊的是这位酷爱音乐的姑娘竟然是个一味失明的姑娘,于是怜爱之心油然而生。从第二之第五自然段,贝多芬决定给盲姑娘弹琴。课文在描写的过程中有两个特点,发现没有?第一个特点是:层层递进。他为什么会靠近?靠近了为什么会推门?推门又看到了什么?这个故事就发展的扣人心弦了。这就是写故事的诀窍。第二个特点:因为这个故事有三个人物,作者写了三个人物的对话,而且每个人的语言都符合他的身份。4、为穷人造福,就是贝多芬追求的幸福。奇怪的是贝多芬不仅弹了一首曲子给他们听,而且是弹了一首再弹了一首,这是为什么?5、用上“因为。。。。所以贝多芬弹了一曲又弹一曲。”能说上一段话吗?后面说的同学要和前面同学说的不一样,你至少要有一个亮点。贝多芬为遇到知音而十分感动,于是产生了弹第二首的想法,创作的激情也油然而生。三、新授1、有了一位这样的好姑娘给了贝多芬创作的灵感,还有什么别的原因给他创作的灵感?找找第八自然段。这首曲子后来取名为?月光曲A、举手的同学全部站起来齐读出描写月光的句子。B、师是的,当时的月光也给了贝多芬创作的灵感,但他们读得不够好,因为他们忽略了句子中的这个词,(清幽)什么是清幽?你觉得应该用什么语调(舒缓)?你能通过朗读把它表现出来吗?还谁想读?2、师:屋子里真的披上了银纱吗?不是A、师:这是由月光引起的联想。(板书:联想)这句话里哪里是实实在在的事物,哪里是联想。(板书:事物)B、写实实在在的事物如果再加上由此产生的联想,文章的内容会更充实,更深刻,更感动人。教大家一招,联想部分一般都是用“他想”、“好像”、“似乎”一类的词引出来,这是个很重要的标志,当然也有没有的。四、学习第九段,体会写实与联想相结合的写法1、看到了清幽的月光贝多芬就在此时此景有了创作的欲望,于是他按起了琴键。(播放《月光曲》)2、师伴着音乐读飘出来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