浠水县竹瓦镇竹瓦小学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高发展规划当今社会是信息化时代,中小学作为培养人的奠基前沿阵地,教师作为教育者,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信息化时代必备的专业能力。为了全面提高我校的教育信息化水平,促进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根据我校目前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拟定以下我校信息化发展规划的具体做法、措施和努力方向。一、学校基本情况竹瓦小学是竹瓦镇中心小学,招生范围辖15个行政村,目前在校学生928人,17个教学班,专任教师38人,其中新机制招录教师有8人。二、学校信息技术应用现状我们学校于2011年已经接入光纤,90%老师掌握电脑初步使用知识。2013年实现了电子白板班班通,学校组织多轮培训,对全体教师进行了电子白板的通识培训,培训目标主要是让教师能操作为主,使我们的教师人人都会使用电子白板。今年还进行了教师“优课资源”的使用培训,目标是让教师会下载并使用优课资源为教育教学服务。目前学校的教师40%左右掌握了简单的信息技术应用,愿意使用电子白板和优课资源进行上课。但应用能力离教育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还有很大距离。而且没有专职信息技术老师,出现问题维护很困难。三、提升学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规划(一)指导思想以国家《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和《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有效机制的实施方案》为指针,以教育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为目标,以教师教育教学需求的知识和会操作应用为培训重点,通过请专家集中培训、校本研修和个人网络研修相结合,全面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提高教师学科教学能力和专业自主发展能力,改变教学和学生学习方式,为我们学生更好服务。(二)措施1、加强组织领导,制定相关制度建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成员包括各处室负责人和年轻信息化骨干成员。完善信息化应用管理制度,制定管理办法,制定培训计划,组织培训、测评、考核和总结,并与评优评模、继续教育挂钩。2、保障经费投入总务处年初将信息技术应用的需求经费纳入经费预算,并争取国家政策,完善学校信息化所需相关设备。对教师应用能力的考评与绩效工资挂钩。3、创新培训方式一是请专家到学校进行现场讲解,保证教师能现场实践,强化情景体验,确保实效。二是利用学校网站和学校工作群,推行网络研修与现场实践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使教师边学习、边实践、边应用、边提升。三是建立学习效果即时监测机制,确保培训质量。坚持底部攻坚,积极推动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建立以校为本的常态化培训机制。推行移动学习,为教师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进行便捷有效学习提供有力支持。4、加强培训要求集中培训所有教师都不能缺席,网络研修与继续教育学时相结合,测评结果与绩效工资挂钩。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优秀教师优先外出培训学习。5、把好测评关,重视教师应用能力采取教师互相评、学生评,领导小组评等方式对应用进行测评。测评不是目的,是手段。给教师一个周期,周期内完成能力标准要求,对照测评结果,明确自身不足,查漏补缺,合理选学。最后达到应用能力提升。(三)年度目标2015年上半年,组建信息技术骨干团队,完成校长和信息技术骨干的省级培训;在校长的领导下,信息技术骨干团队完成教育信息化环境的初步搭建;信息技术骨干教师分解培训任务和平台管理任务,并完成网上教学课堂的视频录制,网上互动平台的优化,教学资源库(讲稿、课件等)的建设;学校层面完成制度保障建设。2015——2016学年度,组建学科骨干教师培训团队和领导协调团队,完成对两团队的校本培训;由信息技术骨干教师指导学科骨干教师完成本学科网上研修平台的搭建任务;学科骨干教师和教研组长完成对本组教师培训,要求至少70%达标。2016下半年,完成对教师90%的达标培训。2017年,完成对教师100%的达标培训;从达标教师中抽20%的精英,组建学校教育信息化研发团队,把对教育的信息化改革引向深水区,促成“教育方式的革命性转变”,真正实现素质教育。并对整个学校的教育信息化改造,使学校成为制度化、信息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