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有价值情境、促使情感体验―――实验论文-----马桥小学:孔翠兰实验证明:学生学习数学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需要有学习数学的动机去激励他们,推动他们,这种动机可能来自两方面,一是外部动机,一般来自家长教师的指导,迫于教师的苦口婆心或家长的横眉冷对,不得不苦读书,读死书。二是内部动机,来自学习材料的趣味性,它能激起学生对数学的知识向往和用学到的数学知识技能去解决问题的乐趣。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状态,急于灌注知识,不懂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就是一种沉重负担。因此,教师要善于通过创设各种有效的情境,引起学生的新奇,疑惑感等,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动机。有了良好的开端,就等于成功了一半。而往往上课伊始,学生状态纷繁复杂,有的心有准备,有的心无准备,有的情绪高昂,有的心灰意懒,如何在数学材料内让学生上的注意力指向学习内容,全身心去进数学学习“门坎”,归根到底还是要创设一中:“先声夺人”的情境,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尽早进入学习状态,形成良好心理倾向,积极参与知识探究过程。本人实验课题创设有价值情境,促使情感体验,就是这种非常时期产物,旨在使学生置身于活生生、现实的有意义的、富于挑战性的情境中去感知,去理解,促使学生形成积极、良好的心理倾向并主动去学。体验到学数学的茫然、痛苦、惊喜等探索历程,体验探索的艰辛,体验成功的喜悦,体验问题解决的策略,从而在学习中学会学习。不同的教学内容可创设不同的情境,在静态知识信息中设计一些有效情境,可使学生达到“心求通而未遂,口欲言而无能”的状态,从而产生探索欲望。实践证明,教学情境如何对学生的心理状态、学习效果至关重要。在积极愉快的气氛中,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反应灵活,思维能力可得到良好的发展。学生对知识的感知、理解、巩固、乃至智慧火花的迸发,都需要适宜的情境。“情境”从何而来,主要来源于知识本身。数学知识的特点,决定了“情境”创设的局限性,但我们能从教态、语言、表情方面去营造轻松情境,从设疑、图画、音乐等教学手段方面去创设思考情境,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起来,从而诱发学生的学习情感,激发学生求知欲。从实验开展以来,我根据数学内容特点,因地制宜的进行以下几种情境创设:1、认知矛盾情境;2、现实生活情境;3、趣味故事情境;4、猜测性情境;5、挑战性情境。在教学计算时,往往创设认知矛盾、猜测、挑战性情境。应用题教学则采取创设“现实生活情境”。几何知识教学一般创设“趣味、故事、猜测性情境”。每一个内容的教学几乎都是几种情境相互融合,而不是孤立运用。通过前期实践我发现:矛盾情境能使学生兴趣高涨,神经兴奋,有种急于探索的欲望。在尝试教学新教材二年级内容----《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一课时,我的体会特深。学生已经会熟练做出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法,我让学生笔算56-14,他们把法则背的滚瓜烂熟,算理说的头头是道,正确率达到了100%。当我把题目改为56-18,学生沉默了,然后疾呼起来“老师你出错了,6减8不够减”我摇摇头让他们再仔细看看,难道五十多个减十几个不够减?一会儿,教室沸腾起来,“我知道,我知道”的欢呼声一声高过一声。经过尝试、验证、再尝试几次认知矛盾冲突,学生对“退位”有了从“标”到“本”的理解。认知矛盾情境创设确实使学生的兴趣陡增,探索欲望强烈,新知学的极其轻松。在教学应用题时,往往创设现实情境,它会使学生觉得数学亲切、自然、有趣、心理放松、思维活跃。例如:按比例分配应用题,我将书中内容改为学生熟悉的事例(帮兄弟俩解决电费)创设一种有现实意义的情境。“一个院子里住着兄弟俩,合用一个电表,本月共付150元,这里边150元如何去分摊呢?这个开放性有现实意义的生活问题情境,激发了他们想象和探索的欲望。有人说弟弟付1/3,哥哥付1/3,有人说各付1/2,还有人说轮流付,有人争论应按实际用量分配来付钱。我并没有急于得出结论,在尊重学生建议和肯定学生想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这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