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教育反思】教育有界,“话唠”班主任不可取元月2日钱江晚报报道,杭州笕桥实验中学804班班主任周惠新,从去年9月1日接班至今,16个月内给全班家长发了总计8020条短信,寒暑假也不放过,“我算了下,班里36名学生,平均每位家长被我‘骚扰’了222次。”周惠新说,他也因此在学校近日举行第四届博约典礼活动荣获“校园感动人物”的荣誉。他给家长发的短信内容,排名首位的是学习,包括回家作业、预习的提醒;第二天要带哪些书和资料;建议课余时间阅读的好文章和书;全班期末复习进度;学生们的课堂表现、考试情况等等,其次是生活和校园活动的,细腻到提醒家长“天气转冷,要给孩子保暖”诸如此类的细节,真是用心良苦,确实够感人的。可是,感动归感动,我还是要给这种行为泼点冷水,我认为“话唠”班主任不可取。从心理的角度看,人的直感往往能够体现事情的合理性,他说”其实我也曾担心短信发多了,引起家长反感“,这种担心并非多余,家长没有说出”反感“的话来,不等于真没有,那些温暖的”废话“说明他对家长的不信任,并因此想要“取代”家长,将自己的教育延伸到家庭生活中来。他说“教育应该是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的事,学校教育占50%,家庭教育起码30%以上“,他说自己是在发动家长关注家庭教育,然而这恰恰是对家庭教育的误解。从周老师的短信看得出来,他正是把家庭教育当作了学校教育的延伸,除了那些“温暖的废话”,就是作业、预习、看书等,在班主任老师如此“负责任”的提醒之下,家长还好意思让小孩在课外时间从事与“学习”无关的活动吗?教育有界,教育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自我教育的四位一体,各方面要各安其份。在目前应试教育大背景下,学校已然严重挤占了本该属于其他三个方面的时间和空间,有限的学校教育严重限制了学生素质拓展的空间。家长不但是人生第一导师,而且在20岁之前,家长都堪称是人生的首席导师,即使一个目不识丁的家长,其教育功能也是学校的老师所无法取代的,家长都有各具特色的学识和职业背景,充分、正确发挥家长的教育功能有利于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个性鲜明、各具特长的多样性人才,“话唠”班主任的短信无异于取缔了家长的教育权利。还不仅限于此,班主任的这种行为,让家长成为班主任的眼线,牢牢地控制了学生的自由,使学生完全丧失“自我教育”的机会。“话唠”班主任的这种行为具有非常明确的功利目的,但这种目的被“一切为了学生”的表象掩饰得非常完美。804班的李翰霖爸爸告诉钱报记者,他印象最深的是,周老师不止在学习上照顾孩子,会提醒家长月考将至,让孩子少玩电脑等等,这说明周老师患有严重的“考试焦虑症”。我当班主任的时候,不刻意提醒学生月考将至,鼓励学生在考前不做与考试相关的复习,该干嘛干麻,甚至公开宣扬“大考大玩、小考小玩、不考不玩”,也正因此,每次月考我带的班以及我做老师的班级往往考不出很好的排名,但是这样的考试才真正起到了检验学习的作用,那些不刻意复习的知识若未遗忘,说明学习是有效的,错误的都是需要加强的,须知考试的作用不应是排名而是检验。“话唠”班主任的这种行为以及这种行为被表彰,表明学校教育走上了歧途。班主任真是这样重要吗?欧美中小学校基本上都实行走班选课制度,中国的北京十一学校、清华附中等学校也都实行了走班选课制度,连班主任都没有了,事实证明,没有班主任的教育或许更好。观念需要改变,教育有界,“话唠”班主任不可取,班主任也是可以没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