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检查法》心得今年9月20日是中共中央印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五周年,第四个“公民道德宣传日”。五年来,公民道德建设在继承中发展、在巩固中提高、在创新中前进,内容逐步深化,形式不断丰富,影响日益扩大。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深入人心,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大大弘扬,人民群众参与热情普遍高涨,社会道德风尚发生可喜变化,热爱祖国、锐意进取、科学文明、团结互助成为社会精神风貌的主流。特别是胡锦涛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讲话发表后,全社会反响十分强烈,公民道德建设形成新的热潮,呈现出扎实推进、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现在,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重大战略思想和重大战略任务。这些战略思想和战略任务的提出,必将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进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落实这些战略思想和战略任务,需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需要不断增强公民道德素质,需要全面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已成为时代的呼唤、事业的要求、人民的期盼。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紧紧围绕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努力把公民道德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进一步明确公民道德建设的努力方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第1页共3页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这一重大战略任务贯通改革发展稳定,贯通经济政治文化,描绘了一幅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前景。道德是社会和谐的基石,文明风尚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无论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还是维护社会安定团结,无论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都离不开全社会文明程度和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公民道德建设是在思想领域搞建设,主要是培养一种观念、塑造一种精神、树立一种风尚,必须紧紧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持以德治国,坚持以人为本,把培育和谐文化作为重要任务,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作为根本目标。要着眼于增强公民社会责任意识,积极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处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自觉履行社会职责和法律义务,做一个对国家、对人民、对社会负责任的公民。要着眼于促进人际和谐,广泛倡导尊老爱幼、男女平等、人人相敬、互助合作的良好品德,倡导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信用观念,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新型人际关系。要着眼于促进人与社会和谐,大力弘扬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奉献社会、遵纪守法的良好风尚,弘扬扶危济困、见义勇为、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的良好风尚,形成心齐、气顺、劲足的社会氛围。要着眼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引导人们牢固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树立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在全社会树立共同理想、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形成和谐风尚,引导人们用和谐的思维认识事物,用和谐的态度对待问题,用和谐的方式处理矛盾,使崇尚和谐、维护和谐、促进和谐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和价值追求。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社会风尚。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