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指导一年级学生预习预习是学生接受课堂教学的第一步,拥有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学生在学习中才能有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更好的配合课堂教学.并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但是,一年级学生预习要多样性、趣味性。预习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预习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课堂效率的高低,要提高课堂效率,我认为课前预习必须到位。成功的预习作用有三:1、:通过预习可以使学生明白本节课知识的重、难点,找到自己的困惑。2、好的习惯可以让一个人终身受益,而预习正是学习的一种好习惯。3、课前预习节省了教师不必要的讲授时间,给学生更充分的探讨时间,又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欲望。要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老师要从引导学生把数学与人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去生活中寻找数学。要做好这一点,需要学生在课前搜集相关资料,然后合理地应用于教学。新课改强调要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身体验,这要求学生课前要预习课本知识,根据内容的要求准备相应的材料,甚至动手先做一做。刚开始,一年级学生对于怎么预习是一窍不通,这时特别需要我们老师耐心细致地给予方法上的指导。下面是我最近指导一年级学生课前预习的一些具体做法,提出来和大家一起探讨。1、看一看,说一说在教学《数的认识》时,我布置看和说的预习作业,让学生观察课本插图,看看图上画的是什么,说一说图意。由于新教材内容丰富、画面生动、色彩鲜艳,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都爱看、爱说。这不仅为第二天的新课学习作了铺垫,也为我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准备了条件。通过预习,不仅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也为新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常此以往,学生的自学能力将得到很好的发展。2、找一找,做一做在进行图形教学时,我布置找一找、做一做的预习作业。我让学生在课前走进生活,联系实际找一找、拼一拼、让学生在做中预习、学习,第二天,有的同学带来了实物(可乐瓶、墨水盒、药盒、肥皂、骰子、球等),有的同学用纸盒做成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有的同学把各种图形的积木带来了,我班的李晓阳同学和妈妈一块儿甚至用家里的土豆做成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受到了同学们的好评。这样,无形中孩子们课前先了解其形状和特征。活动是孩子的天性,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不仅对数学学习产生了兴趣,还很自然的理解和掌握了数学知识。虽然学生自学到的知识可能较为表面,但也初步接触、感知了教材内容,为课堂上的自主学习准备了条件。这样,在学习新知之前,学生已经认真地自学了一次,学到了很多知识。他们在上课时思路就打开了,非常投入,热情很高,学习起来特别轻松,还能向我提出许多超出本节课内容的问题,学习数学也就变得轻松愉快了。课堂中,孩子们带来了各种图形,我让孩子们分小组把各种图形放在一起,然后,把形状相同的物品放在一起归类的学习。放学后,我又布置了孩子们回家后整理自己的衣柜,书包,这样,用学生身边的“情境”呈现教学内容,增加了数学教学的现实性,趣味性,使学生不仅认识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把生活带进数学课堂,又让数学课堂走进现实生活,而且培养了同学们喜欢数学的情感,调动了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更能激发出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总之,我们要让学生养成预习的好习惯,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和探索能力,以适应时代的需要。每一个学生带着自身的经验来进行预习,必将会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这些体验和感受都可以作为课堂上交流的材料,还有课前基于教材内容所进行的联系生活和社会实际的实践活动,所进行的调查,所搜集的材料等等,都是课堂上的特有资源,它将使课堂教学变得充实、丰满起来,使课堂上的交流充分、深刻起来,使课堂上形成更多的“生成性”内容,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