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金币》教学设计(马玮)教材分析《一枚金币》是十单元“金钱”主题首篇课文,本篇课文的教学既要抓住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理清思路,又要抓住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在阅读理解课文时,可以引导学生在感悟的同时,把重点放在课文两处“受不了”时人物的心情体会上,在此基础上领悟文章的中心思想。教学中,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父亲的失望和痛苦的心情。最后,通过角色互换,体会儿子受不了的心情。从而揭示主题,让学生明白只有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获得的金币,才懂得珍惜。教学目标1了解人物的不同特点,体会父亲、儿子“受不了”的心情,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结合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和展开联想等方法解决问题,真正地读懂课文。3理解课文内容,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使学生明白只有亲手创造的财富才会予以珍惜的道理。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感悟老人这么做是想让儿子懂得金钱是辛勤劳动甚至流血流汗换来的,要知道珍惜的道理。2理解课文,感受老人和儿子的不同内心世界,体会“受不了”时的心情。教学难点了解人物特点,揣摩其在不同环境下的心情,展开联想,读出感受。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复述主要内容。1、师: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一枚金币》,谁来说一说,课文围绕“一枚金币”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抽生答,教师相机板书:老人儿子)二、再读课文,把握人物特点。1、师:文中的这位老人和儿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快速默读第1、2自然段,能不能从书中找到相关词语,把他们作上符号。师:谁来说一说?教师随机板书。(老人:辛勤勤俭节约儿子:花钱如流水懒惰)1:什么是懒惰?什么叫做“花钱如流水”?你是怎么理解的?2:儿子花的是谁的钱?老人的钱是怎么得来的?3:怎么样才可以叫做“辛勤劳动”呢?4:老人是不是只靠辛勤劳动就有钱了?你怎么理解勤俭节约?三、品读课文,体会人物心情1、这位辛勤劳动,省吃俭用的老人面对懒惰,花钱如流水的儿子,他又怎样的感受呢?(教师板书:受不了)师:你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到老人受不了的?课件出示:老人一辈子辛勤劳动,省吃俭用把儿子养大成人。到自己年老的时候,见儿子还是这样,再也受不了了。师:齐读句子,你体会到什么?师:你从哪个词体会出来的?(生再读句子,全班读)师:面对这样一个儿子,老人怎么说?课件出示:他躺在床上,把妻子叫来说:“把我们的财产随便给谁都行,就是不要给儿子,这懒鬼什么活都不干,一文钱也挣不来。”师:同学们想一想,老人在说这番话的时候,他的心情怎么样啊?(学生汇报:伤心、失望、痛苦、气愤、愤怒。。。。。)师:同学们体会到这么多不一样的感受,非常好!谁能带着你的体会读一读这句话?(先说体会,再朗读)师:有的同学体会到了伤心,有的同学体会到了愤怒,有的同学体会到了老人对儿子恨铁不成钢的无奈与失望,请大家带着自己不同的体会,再来读读这句话。(齐读)师:是啊,老人此刻的心情是多么的愤怒和难受啊!让我们带着体会分角色朗读老人和妻子的对话。注意读的时候要揣摩不同人物的心情,读出不同人物说话的语气。(师:叙述男生:老人女生:母亲)4、师:这样懒惰的儿子,老人当然受不了了。于是父亲和母亲一商量,都同意让儿子自己去挣金币。那儿子挣回来了吗?师:从我们上节课的学习中已经知道儿子三次把金币交给父亲,第一次父亲-----(扔)儿子-------(笑),第二次父亲------(扔)儿子--------(又笑)第三次父亲-----(扔),儿子呢?-----(抓)(师梳理板书)师:第三次儿子为什么要抓金币?(自己挣的)为什么自己挣来的他就要抓?(挣得辛苦不容易)师:从哪些句子体会到这枚金币挣得很辛苦,不容易?带着这个问题,静下心来默读课文的最后一部分,边读边思考,找到句子勾画下来。课件出示:儿子听了妈妈的话,走了,真的干了整整一个星期活。他帮着这个收割庄稼,又帮着那个盖房子,挣够了一枚金币,带回来交给爸爸。儿子受不了啦,忙跑到炉前,用手从熊熊大火里把金币抓出来,大声叫道:“爸爸,你疯啦!我替人家当牛做马,整整干了一个星期的苦差使,才挣来这枚金币!而你,却把他扔进火炉里去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