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及社会生活的变迁一:晚清经济结构的变化1.自然经济逐步解体(1)原因: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入侵,外国商品冲击(2)标志: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发生在东南沿海地区)(3)影响:①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②为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自由劳动力、国内市场)。2.近代中国主要的经济形式(1)自然经济:鸦片战争后,不断瓦解,但在整个近代社会仍然是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式。(2)官办经济:包括近代前期的洋务企业和近代后期的官僚资本主义。前者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后者是外国资本主义的附庸,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3)资本主义经济:包括外国资本主义在华经济势力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二: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1.目的: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2.指导思想:“中体西用”。3.性质:(1)军事工业:带有资本主义因素的封建性企业。(2)民用工业:带有极强的资本主义生产特征,但仍具有一定的封建性。4.影响: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和技术工人;在客观上既诱导了本国资本主义的产生,瓦解了封建自然经济,又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三: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1.诞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沿海地区)(1)原因:明清资本主义的萌芽,外商企业的刺激,洋务企业的诱导,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2)代表企业:方举赞、孙英德创办发昌机器厂;陈启源在广东南海县创办继昌隆缫丝厂(3)评价:改变了中国的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促使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推动近代化进程。2.初步发展(19世纪末,甲午战争后)(1)原因:列强对华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自然经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实业救国思潮。(2)代表:张謇的大生沙厂,荣宗敬荣德生的保兴面粉厂(3)影响: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掀起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3.短暂的春天(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912——1919)(1)原因①辛亥革命为民族工业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民国的建立及实行的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②民族资产阶级受“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投身实业。③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等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④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2)表现:1914~1919年,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重工业也有一定的发展。(3)特点:(1)发展不均衡:①地域:集中于沿海地区②部门:轻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发展缓慢(2)民族资本与外国资本相比,力量十分薄弱;(3)民族资本与封建经济相比,封建传统经济形式(自然经济)仍占绝对优势。(4)影响:为新文化运动和中国民主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提供了阶级和经济基础。4.萧条(20世纪20年代,一战结束后)原因: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卷土重来,民族工业很快萧条下去。5.抗战前夕民族工业的短暂发展发展:(夏天)(1927—1936)①原因:全国的基本统一,1935年币制改革,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②情况:民族工业发展较快,但民族工业受到官僚资本的挤压、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和封建势力的压迫,民族资本的发展仍然受到阻碍。7.抗日战争时期民族工业的萎缩:(秋天)(1937——1945)原因: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破坏,日本野蛮的经济掠夺8.国民政府后期民族工业陷入困境:(冬天)(1946——1949)原因:美国加紧对华经济侵略,官僚资本的排挤,恶性通货膨胀政策的影响,繁重的捐税负担9.民族工业新的春天(新中国成立后,1949——1952)原因:党和政府合进调整工商业10.民族工业的最后归宿:(消失)(1953——1956)原因:社会主义改造(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把私有改造成公有)11.从五个角度深度理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①一个特点:“先天不足,后天畸形”(不足: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畸形:地区分布不合理,未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②三个产生原因——资本主义的入侵、外商企业的刺激、洋务运动的诱导。③三次发展机遇——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辛亥革命的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