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有效体验,感受生命成长——《我从哪里来》教学案例武汉市武昌区教研培训中心吴智勤背景分析“我从哪里来”这简单又神秘的问题困惑着诸多孩子。在传统教育中,教材里也没有答案。当孩子处于好奇问爸爸、妈妈时,这敏感的话题让父母尴尬。于是就有了“医生给妈妈吃了一颗药,我就从妈妈肚脐里冒出来了。”“男宝宝是爸爸生的,女宝宝是妈妈生的。”……面对这些可笑、荒唐的答案,我们需要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初步的、科学、正确的生命观。告诉学生生命的常识,让他们知道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了解胎儿的发育、形成过程,同时渗透珍爱生命、孝敬父母、接纳自己、为自己的成长而感到高兴等多层面的教育。学情分析一年级学生正处于学习与游戏分化的最初阶段,具有好奇、爱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点,以形象思维为主。学生对“我从哪里来?”充满好奇,渴望得到正确、令他(她)满意的答案。对于生命的繁衍这一话题,学生们已有的生活经验仅限于对常见动、植物的繁衍的了解。对于人类生命的繁衍,学生们的了解是很有限的,甚至有的是错误的。让学生学习生命繁衍的常识,明白道理,教师就要寓教于乐,要从学生抽象思维不发达的特点出发,运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通过活动、游戏、插图、视频、参观等,把知识寓于游戏活动和感性的认识之中,深入浅出地讲明道理。设计思路从学生身边的动、植物的生长出发,寻找最佳的教学切入点,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逐步的游戏、体验互动中分析探究,充分了解生命孕育的过程。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鼓励学生向爸爸妈妈了解自己出生的情况,并让学生在模拟游戏中获得体验。教学目标《我从哪里来》属于《生命安全教育》九大内容模块中的第一部分“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的内容范畴。在这一模块中,第一条要求就是“初步了解自己从哪里来,感受母亲孕育自己的不容易”,1因二年级《妈妈肚子里的我》侧重于感受母亲孕育自己的不容易,本课重点落实课标中“初步了解自己从哪里来”这一点。根据《生命安全》课标要求,本课的编写以“了解新生命的开始和生命孕育的过程”为核心,指导学生明白生命的由来。三、三维目标㈠、情感态度培养1、感受生命世界的奇妙,激发对生命的喜爱之情。2、激发孩子对爸爸妈妈的喜爱和感激之情。㈡、行为技能训练1、初步学习探究问题的能力。2、初步学习用文字或绘画表达思想感情的能力。㈢、知识经验积累1、了解自己的生命由爸爸妈妈共同给予。2、知道妈妈怀胎9月辛苦孕育了自己。四、重难点分析本课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生命是爸爸妈妈给予,知道妈妈辛苦孕育了自己。难点是激发学生对生命的喜爱之情和对爸爸妈妈的感激之情。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揭示活动的主题1、看视频:鸡妈妈孵出小鸡、牛妈妈生小牛的片段。2、学生交流:小鸡、小牛从哪里来?3、导入主题:猜一猜,我们是从哪儿来的?[板书课题]学生自由说。[出示父母的结婚照、妈妈怀孕的照片](爸爸妈妈结了婚就成为夫妻,妈妈怀孕了,就有了你们。)二、听故事看图画,了解生命的孕育过程1、看图听录音故事:宝宝的成长2、师:听了这个故事,你知道了什么?3、学生交流,教师随机出示教材中各种图片,帮助学生理解。2①各阶段胎儿的图片:一个半月、三个月、七个月、九个月。(体会我们在妈妈肚子里慢慢长大。)②胎盘、脐带图。(了解:宝宝的肚子上有一根带子跟妈妈的身体连在一起,妈把自己的营养不断送给宝宝,宝宝就一天天长大了。)三、游戏体验,感受生命孕育不易1、师:我们在妈妈肚子里时,妈妈有些什么感觉?咱们一起来做一个体验:我来做妈妈2、请学生每人在自己的衣服里塞一个小书包,跟着老师的提示表演一位怀孕的妈妈。老师进行语言提示:小心走路弯腰打扫卫生蹲下系鞋带扶着肚子散步弯腰捡东西轻轻坐下……3、学生交流自己的体会:宝宝在妈妈肚子里,妈妈很累,走路、干活都不方便。4、看视频:胎儿分娩情景体会:妈妈分娩的辛苦,看到新生儿的幸福。5、(课前访谈,课堂交流)说说:在你出生的那一刻,父母及其他家人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四:课外拓展,情感升华写一写或画一画:我们可以用哪些方式回报父母的爱。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