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农村生活、积累写作素材作文素材从何而来?许多同行认为现在学生生活枯燥单一,应提倡丰富学生的生活,通过参观旅游、网络资源、博览群书和劳动实践等多种活动来解决作文素材的问题。换句话说,要想写出好文章,离不开平时丰厚的积累和独特的体验。然而,农村学生对生活的接触面和文化积淀是远远不如城市学生的。如何让农村中小学生在品味乡土文化生活的同时,积累好写作素材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这里我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一、采撷童真童趣,记录玩耍过程。农村学生的童年生活丰富多彩,令无数城里学生向往。春天折柳枝编草帽、做柳笛,夏天去河里游泳、捉鱼,到树上捉知了,秋天捉蛐蛐,冬天上山采冬菇、木耳。语文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自觉地关注玩耍嬉戏过程,了解人物在活动中的具体表现,享受活动带给自己的快乐,捕捉采撷,让它们作为学生生活的永久记忆,使之印在脑海里,记在日记上,作为今后创作的源泉。二、享受民风民俗,品悟文化内涵。一些古老的、传统的民风民俗在广大农村仍在延续,比如:庙会(真君会、观音会、佛主会等)、清明节扫墓、端午节吃粽子,七月鬼节、中秋之夜请月神、重阳节门上插艾草等。让学生在浓郁的民俗节日气氛和风俗习惯中,感受田园牧歌,体验生活的甜美,品味民族文化的博大内涵,不仅可以使他们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拓宽视野,还可以丰富他们的写作素材。三、关爱自我成长,关注家庭冷暖。对自我的认识,农村学生的感受似乎比城镇学生更丰富,因为学生既有独生子女,也有多兄弟姐妹的;既有一家三口的,也有三代或四代同堂的;既有父母离异的,也有父母双亡的……有的家庭和睦,有的父母关系紧张;有的倍受宠爱,有的遭受歧视;有的想争取自立,有的已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到了初中阶段,他们对家庭的关注与感受更为敏锐与深刻,对亲情有了更为细腻的体察和渴望,引导学生以较为理智的姿态或澎湃的青春激情去感受它们,描绘它们,深切感人的文章是会很容易写出来的。四、观察农村景象,感悟农村生活鲁迅先生说:“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叶圣陶老先生也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章。”把两者相融就是观察生活。要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于一言一动之微,一沙一石之细,都不要轻易放过。农村是个广阔天地,田野风光、自然景观、农家新居、现代乡村生活等等都是学生写作的好题材。罗丹曾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引导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到熟悉的家乡寻美,采田野风光美。农村田野风光是美丽可爱的。这是学生观察,写景极好的题材资源。随着农时变化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闹春图、青苗图、秋收图、运输图……引导学生就地取材,从平平常常的、熟视无睹的事物中,去发掘事物的形式美与内在美,激发小作者对家乡热爱之情。采写农家新居之美。反映家乡发展变化,不能说大话、喊口号,而要采集实实在在的事物,去反映家乡富了、变了,要以小见大,农家新居正是现代新农村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观察农家园,描绘农家美,激起爱家乡之情,写作中更能表达真情实感。有位学生写的《家乡新变化》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小作者以自己独特的视角来观察家乡的变化,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家乡的新变化,作者没有面面俱到的描写家乡,而是抓住了最有代表性的几种事物:路、农作物、电器和人等作了对比表述,从而突出了人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农村孩子较城镇孩子,亲身经历的劳动场景会更好。在农村的各个时节,都有各种的农活,有欢声笑语的激情,还有但闻风声雨声的急促……在不同的时节,我们要鼓励学生细心去观察,亲身去体验,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就能够生机勃勃,有血有肉了。众所周知,因学生大多生活在农村,星期天、假期常常要帮助家长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或田间活动,这正是学生体验农村生活,积累写作素材的大好机会。在教学中,我们鼓励学生把做家务,干农活的过程写下来,把观察到的有意义的场面记录下来。例如,种草莓,指导学生观察什么时间栽秧,什么时间锄草,施肥,采摘,并且把所观察到的记录下来。又如,很多同学都参加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