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怎样成为教育家的早在1919年,陶行知先生就提出了“第一流教育家”的命题。针对常见的“政客的教育家”“书生的教育家”“经验的教育家”这3种类型,陶行知认为一流的教育家才是最高尚的。时隔90多年,在教育改革逐步深入的今天,温家宝总理多次提出“要培养一支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造就一批杰出的教育家”。造就杰出的教育家,是时代的呼唤,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是我国教育事业中长期发展的战略目标和任务之一。什么是一流的杰出的教育家?教育家是如何自主成长、脱颖而出的?如何造就一流的杰出的教育家?重温著名教育家成长轨迹和成功故事,回眸他们的教育实验和改革实践,追寻他们成功的规律和特点,无疑会对我们有重要的启迪。———杜威与“杜威学校”。杜威(1859-1952),是美国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创始人。在对传统教育批判及教育实验的基础上,提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社会”,做中学等一系列的教育观点,形成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他强调教育重心应是儿童,而不是教科书,不是教师,这被学术界称之为“哥白尼式的革命”。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是杜威教育理论的实验室,因是杜威创办,也被称之为“杜威学校”。杜威夫人担任校长,扬(F.Young)担任教学监督,杜威的孩子也曾在实验学校学习。杜威在学校中主要进行了学校组织与管理改革实验、课程教学改革实验、教师管理与师生关系的改革实验等。在组织与管理上,杜威的目标是把学校建设成为小型的、民主合作的社会,并进行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实践。———陶行知与晓庄乡村师范学校。陶行知(1891-1946),我国现代伟大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教育实践活动,大体上可分为3个阶段:1917年-1925年为第一阶段,以倡导平民教育为主线。1926年-1933年为第二阶段,以推行乡村教育为主线。第三个阶段是1933年至1946年陶行知先生逝世。这一阶段以民主教育为主线。创办晓庄乡村师范学校,是陶行知先生追求新教育理想,实践生活教育思想的开拓性举措,在中国乃至世界教育史上谱写了光辉灿烂的篇章。陶行知认为,过去的“中国乡村教育之所以没有成效,是因为教育与农业都是各干各的不相闻问”,“所以第一要教育与农业携手”。基于这样的认识,他将老山改为劳山,将小庄改为晓庄,取劳力上劳心,日出而作之意,晓庄是破晓的晨曦,是中国乡村的新生命。———苏霍姆林斯基与帕夫雷什中学。互·阿·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在卫国战争期间,苏霍姆林斯基身负重伤。伤愈后作为残废军人复员到地方从事教育工作。他在一所集体农庄十年制学校——帕夫雷什中学任教23年,直到1970年去世为止,先后担任教师、教务主任、中学校长。一度担任亚努英里埃斯基地区教育局长后辞职又回到学校。苏霍姆林斯基以帕夫雷什中学为实验基地,实践“自己的教育信念”,形成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体系。他几十年如一日,从来没有脱离教育教学实践,提出了3个口号:到教师中去!到学生中去!到课堂中去!苏霍姆林斯基以帕夫雷什中学为教育研究基地,为实践他的教育信念和教育理想,进行了长达23年的“教育实验”。启示之一:什么是真正的教育家什么是教育家?这是个众说纷纭的问题。杜威、陶行知、苏霍姆林斯基等著名教育家的成功个案给我们的启示是,教育家首先是教育改革家,是教育改革的领军人物,是教育改革的一面旗帜,是教育改革的弄潮儿。教育家要有创见、有贡献、有作为、有造诣、有影响,但是,作为教育家最本质的特征是,他们始终是站在教育改革的前沿,引领教育改革的潮流。杜威是这样,陶行知是这样,苏霍姆林斯基同样如此。他们对教育的本质、教育的价值,教育的功能有深刻的认识,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们敢于与旧教育、与陈腐落后的传统教育决裂,并从本国、本地、本校实际出发,系统地提出独树一帜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他们勇于实践,勇于实验,在实践、实验过程中,践行自己的教育理念,使之不断丰富、完善,他们著书立说,自成一家,坚持不懈地宣传自己的教育主张,使更多的教育工作者认同,接纳并以此指导教育实践;他们有独立的个性人格,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不畏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