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刷盘子,还是读书》有感读《占有还是生存》有感文:戗籽人类进入工业时代后,期望在不久的将来能够征服自然界,让物质财富涌流、获得尽可能多的幸福和无拘无束的个人自由。人通过自身的积极活动来统治自然界从而也开始了人类文明。人用机械和核能取代了人力和兽力,用计算机代替了人脑,工业上的进步使我们更为坚信,生产的发展时无止境的,消费是无止境的,技术可以使我们无所不能,科学可以使我们无所不知。这一切使人们具有一种自由感,最起码社会中上层是有这样的感觉的。工业时代的成果使人们相信,只要工业化继续向前发展,新的自由会给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带来益处。但现实情况是,无限制地去满足所有的愿望并不会带来欢乐和极大的享乐,也不会使人生活得幸福,国家机器操纵着我们的思想、感情和趣味。1954年11月4号,a-施魏策尔前往奥斯陆领取诺贝尔和平奖时说:"我们应该勇于正视现实,人已经变成了一位超人。他具有超人的力量,却没有超人的理性。结果,我们一直不愿意承认的事情终于暴露无疑了。超人随着其力量的不断增强,他也日益成为一个灵魂空虚的人。我们已经从超人变成了非人,这一点我们必须要认识到,而且早就该认识到。"在弗洛姆《占有还是生存》一书中,作者把工业时代的这个现实结果的原因总结为两个心理上的因素:1、生活的目的是幸福,也就是说最大下限度地随心所欲,即满足一个人所能具有的全部愿望或者说主观需求(极端享乐主义);2、自私、利己和占有欲—制度为了能维持自身的生存必须要鼓励这些性格特征的发展,这会导致和谐与和平。第一个因素是从人自身的角度出发。个人主义主张个人对于任何社会集体的道德优先性,按照伯林的说法,这种学说认为政治和社会安排必须服从一些个人价值,如快乐、知识、友谊、美德或艺术与生活中的自我表达;为了这些价值他们创造第1页共4页一个支架,一种手段,但不管手段多么不可缺少,也毕竟只是手段。由于个人主义将个人的价值置于突出地位,将其作为衡量万物的尺度,这导致了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的人类中心主义倾向。在前近代时期,人生活宗教、道德、伦理关系等等的束缚下,人的私欲被压抑着而缺少释放的机会,而近代以来现代意义上的个人主义重又兴起,主张人的尊严和价值,鼓励人追求个人私利,其对人的私欲的鼓励直接导致了其极端膨胀。这种私欲的膨胀尤其表现在攫取经济财富方面,贝尔称之为"经济冲动力",伴随着"经济冲动力"的还有一种倡导勤俭持家、精打细算、努力拼搏的"宗教冲动力",这两种冲动力在近代时期交互作用,对于促进生产力进步,增加社会财富总额产生了极大的作用,人类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文明。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得到推广普及并深入人心,"经济冲动力"继续膨胀,而人的"宗教冲动力"却损耗殆尽,这样一来,人的聚敛财富的欲望竟至丧心病狂、道德沦丧的地步,人类逐渐远离了道德、价值的追求,而变得越来越相互隔绝、自私自利、精神空虚,生活在享乐、纵欲、冲突、空虚的占有性社会中。弗洛姆认为一种愿望的事实存在构成某种道德的规范,他们所关心的人类的最佳幸福,他们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把需求(愿望)分为两种,一种是主观上感觉到的,满足这种需求会导致瞬时的快乐;另一种是深植于人的本性之中的,满足这种需求则会促进人的成长,也就是说会给人带来幸福。前种需求阻碍人的成长,后种需求则与人的本性要求相一致。工业时代乃至现在的信息时代都在确认一个事实,娱乐消遣不是一个令人满意的解决人类生存问题的方法。第二种因素是从制度或者社会对人的有意影响的角度来看。自私、利己和占有欲是利己主义的表现形式,利己主义不仅是人的行为的一部分,也是人的个性中的一个方面。利己主义的意思是说,人们想把一切都据为己有;能够给人带来欢乐的不是分享,而是占有;人们不得不总是那样贪婪,因为占有就是人们生活的目的,人占有的越多,人的生存实现得也越多。人们拒绝承认这一事实,即这种性格特征并不是自然地本能,它第2页共4页们不是工业社会形成的原因,而是一定社会条件下的产物。马尔库塞在他的《单向度的人》一书中表述到"发达工业社会是一个单向度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