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如攀登《唯一的听众》案例与反思马桥镇小学王娟娟《唯一的听众》这篇课文记叙了一个男孩在一位音乐教授真诚无私的帮助下,由没有信心学会拉小提琴,到能够在各种文艺晚会上为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的事文章语言质朴清新,很有美感,人物的语言、神态和心理活动描写细腻传神,是学生学习如何刻画人物的很好素材。写人的文章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不是很难,但怎样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所发展,引领学生不断向上攀登,是我思考的问题。片断一:开课:创设情境引生入境,结课:再创情境意味深长开课:(出示清晨树林里一位老人坐着的图画,配乐)师:在这片洒满阳光的树林里,坐着这样一位老人,每天清晨,她都如约而至,静静地聆听着一位年轻人的琴声,始终陪伴在年轻人的身边,她让一位音乐白痴成长为一个优秀的小提琴手,这位老人就是年轻人唯一的听众。(板书课题)师:为什么年轻人把她视为自己唯一的听众?究竟是一位怎样的老人?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再次走入课文。(思考:开课简明,开门见山,出示美丽的树林图画,教师深情地描绘,一下子把学生带到课文的情境中。教师自然设疑,再次激发学生兴趣,更激发学生想走进老人了解老人,探究年轻人把她视为自己唯一的听众的原因。)结课(课件出示老人平静地望着的图片)师:无论面对多少听众,无论接受多少鲜花和掌声,在作者的内心深处,永远忘不了那位“耳聋”的老人,那清晨里唯一的听众……(思考:开课时学生带着思考,满怀期待地走进课堂;结课时首尾呼应,再次把视线在老人身上定住,教师配乐深情地描绘,“那清晨里唯一的听众”及后面的省略号,留给学生的是震撼,是一份深深的感动……无须多余的语言,留给学生一份意味深长的回味就好。这是发展性课堂应该留给学生的思考,留给学生的回味,让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片断二:目标导航,尝试自学走近老人,感悟内心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你们从文中读出了老人哪些不可思议的表现呢,你有问题想问老人吗?在相关句子旁打个问号,再想一想。2、找出文中描写老人的相关语句,把你感触最深的句子画下来。联系上下文,细细地想一想,也可以把你的感受简单批注在旁边。(板书提示自读方法:读一读问一问想一想)生:从后文我知道老人是音乐学院的教授,可是为什么老人要说自己是聋子呢?生:明明是我难听的拉琴声破坏了老人欣赏风景,为什么老人却说是我打扰你了?1生:小伙子拉琴明明像锯床腿一样,可是老人为什么却要说“真好的”呢?生:老人为什么平静地看着我?生:老人平静地望着我,为什么像深深的潭水呢?……(思考:让学生从文中读出了老人不可思议的表现并提出问题。提出问题本身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并不是在机械提出问题,其实教师用这种方式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思考问题,这是发展性领袖儿童思考问题的一个方法:抓住文章中人物不可思议的言行,深入地思考探究,就会有更深的发现。其实后面的教学都是在围绕着这些问题开展的,课堂上一一解决这些问题。学习就是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无疑这样的学习是最有效的,因为后面的学习过程印证了这一点。)重点品读,感悟老人的良苦用心师:我和你们一样不解:老人是最懂音乐,最懂小提琴的人了,听着“我”锯床腿般刺耳的琴声,为什么会说好?请打开书认真地读一读前面的课文,看看在那个清晨,这位老人到底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她是怎么想的。(生读书)师:把你的感受跟同桌交流交流。(生小组交流、全班交流)生:看到小伙子架起小提琴时那庄重的神情,听到他拉得不成调的曲子,老人肯定在想:这个小伙子非常热爱音乐,却又拉得不好,我要给他自信。生:我觉得她感受到了小伙子喜欢音乐的内心,她也觉察到了小伙子发现她之后尴尬的神情,她还听到了小伙子锯床腿一样的琴声。她会想:这孩子那么喜欢音乐,但他似乎很自卑,我要鼓励他才行。师:你体会得真好!小伙子非常热爱音乐,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生:我从“神圣”“伟大”“庄重”“隆重的仪式”这些地方感受到这个小伙了实在是太音乐了,即使他的家人嘲笑他,但他也没有放弃,并且非常喜欢。师:是啊,小伙子把拉琴看做非常伟大的事情。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