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出的硕果水冶镇阜东小学:王海涛俗话说:“勤快大人懒孩子。”大人越勤快,,孩子越是什么都不用干,结果孩子需要独立的时候却什么都不会,以至于成为一个生存能力上的“寄生虫”,这是一个家庭的悲剧。作为一名教师,每每看到这样的悲剧,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也在深深地思索:应该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呢?有人说:“21世纪的文盲不再指不识字的人,而是指不会学习的人。”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科学知识日新月异。教师不可能将所有的知识都教给学生,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尤为重要。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一定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呢?一、“勤”老师要学会变“懒”目前,我国的基础教育虽然如火如荼的进行,但仍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传统教育观的支配,尤其在基层。由于评价机制的单一,无形中将老师推进了考试成绩决定自己命运的笼子里。为此很多教师只能滔滔不绝、不厌其烦的讲解,事无巨细,悉数关心,时时担心学生做不对,将“标准答案”写出来,成为高级“包办代替保姆”的老师。结果,老师在课堂汗流浃背、气喘吁吁,学生却像个局外人,喜欢听则听,不喜欢听则罢,反正课下抄抄别人的笔记,把老师讲过的记下来背背就行。这样的“勤”老师自然而然学生当成了“知识的容器”,一味的装、塞、灌,反而忽略了学生的情绪和感受,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学生视野与思路的开阔,直接扼杀了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潜能。要知道任何高明的老师都不可能代替学生自己的学习、学生的思维,老师讲的越多、越细,学生的思考就越受限制,对老师的依赖性就越大。本来该百花齐放的局面,结果变成了工厂生产出来的千篇一律的“产品”的尴尬局面。成功的教育不在于教师授予和学生接受的多少,而在于老师如何发挥主导作用,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动起来,忙起来。积极锻炼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学生这台“发动机”开足马力,教师就可以变得轻松起来。这样,“勤”老师也要学会“懒惰”。二、“懒”老师如何变得“懒惰”。自主学习和成长观是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的前提,人的成长取决于个体的特性和潜能的发挥,而课堂教学是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途径。因此,在课堂上要留给学生充足的自主学习、活动的时间,不能“满堂灌”,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倦怠心理。1、讲课时的“偷懒”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主表达,充分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师在讲课时,可根据教学内容适当的把一些问题留给学生自己解决,并给予启发、诱导和鼓励,尽可能地为学生的自由探索和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让每个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生活感受、经验积累。如:我在引领学生学习《画杨桃》时,先让生认识杨桃,出示两张图片后,让生介绍杨桃,接着让学生去交流,在此基础上,学生再充分的阅读基础,接着进行了交流,课堂上学生积极思考,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对老师和学生的表现作出了自己的判断,充分地认识到了老师在这件事的表现,从老师的话语中人认识到深刻的道理,体会到了实事求是的道理。我为学生表现出的聪明才智以及他们对生活观察的仔细认真感到由衷地高兴。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充分给予学生表现和发展的空间。学生“忙”了起来,展现了自己的见解,老师偷了个“懒”,倾听学生的创新和独到的见解,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2、课外辅导时的“偷懒”在对学生进行辅导时,有时刚给这个学生讲完,那个学生又来问同样的问题,甚至好多人人都来问同样的问题,一般我们抽时间集体讲解,但这样做效果并不好。我想到了:老师教学生,效率是5%,同学互助合作交流,效率是95%。于是我又有了“偷懒”的想法:让学生按平时成绩的优、中、差结成互助小组,有了问题先组内解决,组内解决不了在班内解决。这样解决问题比较及时,同时对学习好的同学也是一种巩固和提高。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