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在体育课程中如何论在体育课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个性摘要: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是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也是成才的基础。当今学校体育教育提倡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学生的运动能力,并使其身心得到和谐的发展,它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需要,同时也是适应社会的需要。本文主要从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体育对个性发展的影响、教师的作用等方面,探讨在体育课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个性。关键词:体育课程个性培养一、前言21世纪,中国教育改革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围绕这个中心议题,人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究竟什么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包括哪些内容?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什么?时至今日,很多专家学者对此类问题的认识观点仍然存在诸多分歧,有的学者认为素质教育是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教育,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突出个性发展;还有学者认为,素质教育是通过科学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人的天赋条件,提高素质水平;另有一些学者认为,素质教育说到底是“尊重个性”、“发展个性的教育”。尽管众多学者对素质教育的表达上有所不同,但其核心内容是基本一致的,即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因此,研究体育课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个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二、个性的涵义所谓个性,基于教育实践的客观实际,从教育的角度思考应被看作是个体在一定的生理和心理素质上,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表现个体在社会实践中所持的态度和行为的综合特征。其内容大致包括三个主要方面:即社会性(道德、品质、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方法论等),心理品质(认知、情绪、意志、兴趣、动机、能力、需要、气质、性格等)和生理发育(体质、精力等)。其各方面以及具体内容之间是彼此关联,相互制约,呈相互渗透的综合状。为此,个性比“人”这个概念狭窄,个性是从社会性和社会行为方面来考察人。个性不是先天的,而是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个性不仅是社会关系的产物,而且还是社会关系的主体。三、在体育课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个性在体育课程中的体育运动是以人为对象而进行的自身改造运动,这种运动是积极而主动的身体实践活动。它对促进学生个性的完美发展,具有其它教育形式难以起到的独特作用。也是培养青少年个性最为积极有效的一种形式。体育运动的一个最大特点是对人的身心同时施加影响,促进身心的共同发展。在体育运动中,人体不仅承受生理负荷,而且还要承受心理负荷的刺激。这种运动心理负荷能使学生心理素质和个性特征得以发展提高。体育运动能够充分展现一个人的兴趣、爱好、能力和个性特长,也容易发现一个人在心理品质方面的弱点,还可以使一个人的性格、意志、情感、注意力、动机等个性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在体育活动中充分展现出来,并在运动中得以调整和发展。体育活动符合广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并以其丰富多彩的内容形式,为塑造他们的个性和行为方式提供了机会和条件。1、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体育课程教学的突出重点是实践性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反馈在课堂上表现得特别明显,学生对运动知识的掌握和对运动技能的形成与提高,都只有通过自身主动、自觉的活动,才能将知识和技能转化为自己的认知与行为方式,教师将积极并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来帮助和指导学生进行体育学习与锻炼。整个教学从“教师中心型”向“学生自主型”转化,组织形式不仅着眼于为学生的学习和锻炼服务,而且有利于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使学生在自由、和谐的气氛中进行学习与锻炼。学生在宏观指导下可以自主、灵活地选择学习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教学的组织、启发和鼓励三个方面。学生的主体作用表现在学习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三个方面。总之,组织教法将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学习动机,有利于培养学生喜爱体育和终身参加运动的态度和能力,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和促进个体社会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社会适应性和创造力。2、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每个学生由于生理素质的差异,以及后天生活环境和教育条件的不同,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他们的力量、速度、耐力、柔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