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读懂课文内容,了解丝绸之路的来历以及开辟的意义。2.体会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艰辛,感受他的坚韧、勇气、智慧、执着和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3.运用“金钥匙”中介绍的方法默读课文,体会并批注。[教学重点]体会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艰苦过程,了解丝绸之路的价值和意义。[教学难点]体会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艰苦过程。[教学准备]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对丝绸之路有一定的了解。教师: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引入情境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还记得这条路吗?它东起长安(也就是现在的西安)向西北延伸7000多公里,辗转到达地中海沿岸的罗马各地。这漫长的7000多公里的路又是怎样的呢?看,它长路漫漫;看,它白雪皑皑;看,它黄沙滚滚;古老而又神秘;苍凉而又大气,让我们一起喊出它那响亮的名字----丝绸之路这是个千古不朽的名字,再来-------[设计意图:精美的图片,动情的解说,再加上悠扬的音乐,一下子给了学生多种感官的刺激,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对西域的荒凉有所了解,便于理解张骞等人行程的艰辛,明白张骞的探险精神。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二、略读回忆整体感知想不想再次踏上这千年古道,沿着先人的足迹去感受2000多年前的故事?那就请你打开语文书84页,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板张骞三、自学批注潜心感悟张骞经历了千难万险开辟了丝绸之路,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探险家、外交家。你是从哪里感受到千难万险的?请你从书中找找答案吧。自学提示:默读课文5——8自然段,画出描写张骞遇到的艰难险阻的词句,并做出简单的批注。[设计意图:锻炼学生独立阅读、思考的能力;作批注让孩子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四、同桌交流查缺补漏[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交流的平台,让学生通过展示体验学习的乐趣,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组内的互助、协调能力以及小组间的竞争精神,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五、精读课文理解感悟1、他带着一百多人出发,渡过黄河,进入浩瀚的沙漠。他们依靠太阳和星星辨别方向,日夜兼程,想躲开剽悍的匈奴骑兵。但还是不幸被匈奴骑兵发现了。日夜兼程是什么意思?不分白天黑夜拼命赶路。他们赶的是一条怎样的路?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尽快完成使命。带着你的理解来读读这段话。在接受任务的时候他还遇到了什么困难的?啥叫剽悍?遇见剽悍的匈奴骑兵会有什么后果?想到这些你有什么感受?黄河什么样?沙漠什么样啊?谁见过?走这样的路难不难啊?难道张骞他不知道九曲黄河万里沙吗?难道张骞他不知道西出阳关再也无故人了吗?难道张骞他没有想过会遇到彪悍的匈奴骑兵吗?他竟然带着一百多人接受出使西域那么艰巨的任务,敢进入浩瀚的沙漠,与剽悍的匈奴人战斗。你体会到了什么?(勇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好吗?齐读2、“张骞被软禁在草原上放牧牛羊,一举一动都受人暗中监视”。我把这句话改成“张骞被软禁在草原上放牧牛羊,行动都受人暗中监视”,好不好?一举一动都受人监视:可以说毫无自由。读牧草由绿变黄,又由黄变绿;雁阵向南飞去,又从南方飞回。一转眼,就是十一年过去了。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时间长,而要写牧草和雁阵呢?(选取了戈壁上常见的事物,周而复始的变化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时间长)十一年的光阴,那是多长的时间啊?假如从你出生开始算起到现在,差不多十一年了。这么长时间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意志消沉、投降、安于现状)等了一年两年没等到,三年、四年的时间也过去了,你会怎么做?张骞是怎么做的?张骞学会了匈奴话,和匈奴牧人融洽相处;同时默记地形、道路、牧场、沙漠、泉水水井的分布情况。他耐心地、不露声色地等待着,准备着。十一年漫长的等待呀,应该有多大的耐心才会坚持下来!你体会到了什么?读。“不露声色”,怎样叫不露声色?当有人问他:你是不是汉朝派来的奸细?他会怎么样?当他看见匈奴人亲人团聚,其乐融融的时候,他会怎样?当他看见同伴们已经习惯了那里的生活,不再思念长安的时候,他又会怎样?[设计意图:通过想象,体会张骞的内心世界,理解他深深的爱国情怀。突破教学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