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涉世家【素质教育目标】1、了解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经过及其历史意义。2、学习本文用人物自己的语言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3、初步了解文言文中一词多义、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疏通文意,尤其是对陈涉语言的认识,理解它在事件发展过程中的作用。2、难点: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体会其表达作用。3、解决办法:通过整体感知课文,利用讨论式研讨式解决重点、难点。【教学方法】1、对重点、难点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学生质疑,师生共同回答。2、展开背诵比赛。3、训练口述能力,复述课文。4、进行朗读训练。【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纪元。秦的统一为以后中国的疆域形成奠定了基础;它初定的政治、经济制度也为后来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奠定了基础。它存在的时间虽短,但对后世影响深远,在其统治期间开创了诸多个“第一”。如:第一个推行标准化的帝国,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车同轨;第一个修筑高速公路(驰道宽50丈)的帝国;第一个修建大型水利工程的帝国,如“灵渠”“都江堰”;第一个以法治国的国家等;但同时在其统治期间,也爆发了中国封建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而这次农民起义就是发生在秦朝末年的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起义。这次起义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政权──张楚政权,给予秦朝的暴政以致命的打击,促使了秦的速亡。那么陈胜、吴广是什么样的人,他们是在什么情况下发动起义的,起义的经过怎样?我们学习了司马迁写的《陈涉世家》就知道了。二、【司马迁及《史记》简介】司马迁(约前145~前90年),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省韩城县南)人。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司马迁10岁“诵古文”,20岁开始游历,游踪遍及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归来后,初仕郎中,曾出使西南各地。汉武帝元封八年(前108年)继父职,任太史令,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档案和文献。太初元年(前104年),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对历法进行改革。在《史记》草创未就之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被捕入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发愤著书,公元前91年完成《史记》创作。《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3000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包括本纪(帝王传记)12篇,世家(记诸侯本系)30篇,列传(序列人臣事迹)70篇,表10篇,书(记经济、天文、历法、礼乐等方面的情况)8篇,共526500字。其中《陈涉世家》对陈胜起义给予高度评价;《河渠书》《平准书》《货殖列传》反映了社会经济生活;《匈奴列传》《西南夷列传》等记述了少数民族的活动,都是本书的优点。对部分历史人物的叙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在文学史上也有很高的地位。鲁迅称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三、《陈涉世家》生字注音鹄(hú)铚(zhì)酂(cuó)柘(zhè)稷(jì)闾(lǚ)左毋(wù)祠(cí)笞(chī)间(jiàn)蕲(qí)罾(zēng)谯(qiáo)当行(háng)以应(yìng)忿恚(huì)谪戍(zhéshù)度已失期(duó)陈胜王(wàng)会(huì)计事宁(nìng)有种乎以数谏(shuòjiàn)四、《陈涉世家》多义词辨析【数】扶苏以数谏故:读shuò,副词,可译为“多次”“屡次”数言欲亡:读shù,数词,表示不确定的数目【所】置人所罾鱼腹中:代词,用在动词前构成“所”字结构,相当于“……的东西”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名词,可译为“处所”【之】辍耕之垄上:动词,可译为“去”“到”怅恨久之:结构助词,无实义,附在时间副词后面,可译为“全”“都”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结构助词,可译为“的”二世杀之:代词,“他”,指扶苏【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动词,“按顺序排列”的意思,可译为“编次”又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动词,指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当】陈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