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语教材的疑难与争议之讨论——15篇人教版小语课文例谈重庆第二师范学院陈昌发提要汉字有学问读诗需严谨篇章重整体表达不忽视欣赏不盲从一、汉字有学问1.“窜”是形声字或是会意字?二下27课《寓言两则》的“窜”和“串”读音相同吗?“窜”是什么构字类型?窜——竄“窜”组的词有:窜逃逃窜流窜窜改窜犯抱头鼠窜等,这中间有什么字理吗?互动这个案例,给我们语小学文教师有何感悟?小学语文教师要适当关注汉字的字理。小学语文不妨也了解关于汉字构造字的常识。……汉字构字“六书”中国东汉学者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记曰:“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㧑,‘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二、读诗需严谨2.东吴之船“来”还是“往”?人教版二下17课东吴船句:从东吴来的船。-《唐诗鉴赏词典》透过窗户看得见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门外江面上停泊着即将驶往东吴的客船。——教参表述3.《夜书所见》的若干争议(1)《夜书所见》的“书”,是“书写,记录”,还是“书信”?(2)《夜书所见》是“夜晚写下所看到的景象”,还是“写下夜晚所看到的景象”?(定语前置?)(3)《夜书所见》的“见”是念“jiàn”还是念“xiàn”?(4)《夜书所见》的“挑”,是念“tiāo”还是念“tiǎo”?例:悟情(5)《夜书所见》的感情是“抑”还是“扬”?南宋诗人叶绍翁的《夜书所见》先是写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教参钱钟书《宋诗选注》评《夜书所见》说:“这种景象就是姜夔《齐天乐》咏蟋蟀所谓:‘笑篱落呼烟,世间儿女。’”若补上陈廷焯评姜词所云:“以无知儿女之乐,反衬出有心人之若,最为入妙”(《白雨斋词话》卷二),便可想见诗人此时内心深处的悲哀了。例:悟情(6)《夜书所见》的“知”是什么意思?这首诗中“明灯”是实景或是想象?《夜书所见》的大意是: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诗的前两句写郁闷孤独之情,可提示学生从生机勃勃的盛夏景象和黄叶飘飞的深秋的对比中体会作者的感情,但不要过分渲染。后两句描写的图景令诗人倍感亲切,也许他会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所以感情略显舒缓。这两句给人的画面感很强,可引导学生想象一下那种景象,然后通过交流,合作完成课后习题的相关要求。——教参4.关于《长征》的疑问•互动:请自述诗意。•疑问:“三军”指哪三军?老教参关于“三军”的解释人民教育出版社五年制第九册小学语文课本第十九课《长征》一诗,现在通用的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第九册)是这样解释的:“‘三军’指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当年没有编建红三方面军,也就是整个红军。”此后,人民教育出版社与东北朝鲜民族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的《语文第九册教案》也沿用了这一说法,至于街上出售的五花八门的各种学生参考用书更是直接抄袭这一说法。这一说法欠妥,主要理由有二:其一是毛主席率领的红一方面军大部(陕甘支队)越过岷山的时间是1935年9月,毛主席写这首诗的时间是1935年10月,而这时还在岷山之南的松潘草地及其以南的红四方面军,不仅没有北上越过岷山,反而正在南下川康藏族聚居区;其二是,红二方面军的成立是1936年7月5日,这个时间比毛主席写这首诗的时间晚了九个月,毛主席显然不可能把没出现的事情写进诗里。“三军”这个词的正确解释应该是:“泛指红军队伍”。因为《长征》一诗是毛主席写的古体诗,在古文中,“三军”有四种意思,这在《辞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