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鼻喉规范化心得体会20XX年【鼻科学】危险三角区。面部静脉无瓣膜,血液可双向流动,故鼻部皮肤感染可造成致命的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临床上将鼻根部与上唇两口角连线的三角区域称为“危险三角区”。外鼻的静脉主要经内眦静脉和面静脉汇入颈内静脉,内眦静脉又可经眼上、下静脉与海绵窦相通。鼻阈:鼻翼内侧弧形的隆起,也称鼻内孔。一般所指鼻腔系指固有鼻腔,后者经鼻内孔与鼻前庭交通。固有鼻腔内侧壁:即鼻中隔,由鼻中隔软骨、筛骨正中板、犁骨和上颌骨腭突组成。利特尔区(littlearea):鼻中隔最前下部的黏膜下血管密集,分别由颈内动脉系统和颈外动脉系统的分支汇聚成血管丛,称为利特尔区,是鼻出血的好发部位,又称“易出血区”。前组鼻窦包括额窦、上颌窦和前组筛窦,其窦口在中鼻道,后组鼻窦包括后组筛窦和蝶窦,前者窦口在上鼻道,后者窦口在上鼻道后上方的蝶筛隐窝。窦口鼻道复合体(ostiomeatalcomplex,omc):以筛隐窝为中心的一组解剖结构,包括中鼻甲、钩突、筛泡、半月裂,以及额窦、前组筛窦和上颌窦的自然开口等,由naumann首先提出。出生就存在的鼻窦是上颌窦和筛窦,2岁左右额窦发育,3~4岁蝶窦发育。上颌窦有5个壁:前壁、后外壁、内侧壁、上壁、底壁。生理性鼻甲周期:或称鼻周期,正常人体鼻阻力呈现昼夜及左右有规律的和交替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受两侧下鼻甲充血状态的影响,约间隔2~7小时出现一个周期,称为生理性鼻甲周期。其生理意义是促进睡眠时反复翻身,有助于解除疲劳。鼻肺反射:是以鼻粘膜三叉神经末梢为传入支、广泛分布至支气管平滑肌的迷走神经为传出支,以三叉神经核及迷走神经核为其中枢核团,形成反射弧,是鼻腔局部刺激和病变引起支气管病变的原因之一。鼻腔主要有呼吸、保护、嗅觉、共鸣的生理功能。慢性单纯性鼻炎鼻塞的特点是:间隙性和交替性;慢性第1页共12页肥厚性鼻炎鼻塞的特点是:持续性。(鉴别要点)变应性鼻炎(ar):是发生在鼻粘膜的变态反应性疾病,以鼻痒、喷嚏、鼻分泌亢进、鼻粘膜肿胀等为其主要特点。分为常年性变应性鼻炎(par)和季节性变应性鼻炎(sar),后者又称“花粉症”。发病机理属Ⅰ型变态反应,机体产生的特异性抗体是ige。临床表现主要为:鼻痒、阵发性喷嚏、大量水样鼻涕和鼻塞。急性鼻窦炎多继发于急性鼻炎。其病理改变主要是鼻窦黏膜的急性卡他性炎症或化脓性炎症,可分为卡他期、化脓期和并发症期。主要的临床表现有全身症状和局部症状,后者常见鼻塞、脓涕、头痛或局部疼痛,一般而言,前组鼻窦炎引起的头痛多在额部和颌面部,后组鼻窦炎的头痛则多位于颅底或枕部。急性上颌窦炎,晨起轻,午后重;急性筛窦炎,头痛较轻;急性额窦炎,前额周期性疼痛,晨起头痛,逐渐加重,至午后开始减轻,晚间完全消失,次日又重复发作。慢性鼻窦炎头痛(一般情况下无此症状)特点:伴随鼻塞、流脓涕和嗅觉减退等症状;多有时间性或固定部位,多为白天重、夜间轻,且常为一侧,若为双侧者必有一侧较重;经鼻内用减充血剂、蒸汽吸入等治疗后头痛缓解。咳嗽、低头位或用力时头痛加重(因头部静脉压升高)。吸烟、饮酒和情绪激动时头痛亦加重。慢性鼻窦炎的治疗:原则为去除病因,改善鼻窦通气引流,控制感染和防治并发症。方法有鼻腔内用减充血剂和糖皮质激素,改善鼻腔通气和引流;鼻腔冲洗;上颌窦穿刺冲洗和负压置换法。功能性内镜鼻窦手术(fess):手术以剔除中鼻道为中心的附近区域(omc)病变、特别是前组筛窦的病变、恢复窦口的引流和通气功能。其具有照明清晰、全方位视野、操作精细、创伤小、面部无瘢痕以及能彻底切除病变又能保留正常组织和结构等优点,已成为慢性鼻塞炎外科治疗的主要手术方式。上颌窦恶性肿瘤。先后出现的症状(单侧鼻涕脓血、面颊部疼痛或麻木感、单侧进行性鼻塞、单侧上颌磨牙疼痛或松动);晚期肿瘤破坏窦壁引起的症状(面颊部隆起、眼部症状、硬腭隆起、张口困难、颅底受累、颈淋巴结转移)。对肿瘤范围较局限者,多采取手术为主的综合疗法。【咽科学】咽自上而下可分为鼻咽、口咽和喉咽三部分,上起颅底,第2页共12页下至第六颈椎上缘平面。正常人咽部长度12cm。咽鼓管咽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