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数学教学,我们缺在哪里VIP免费

数学教学,我们缺在哪里_第1页
1/7
数学教学,我们缺在哪里_第2页
2/7
数学教学,我们缺在哪里_第3页
3/7
数学教学,我们缺在哪里俞正强新课程实施已十多年了,说好的人很多,说不好的人也很多,但更多的是困惑。知道教学需要改革,但应该在哪里改革,又不甚明了。于是便陷于困惑之中。一、关于隐性知识新课程是带着对“高分低能”的教育现实的批判而来的。一般人都以为,“高分低能”的对面应该是“高分高能”,因为“低分高能”显然是不可以的,所以就有了“高质量轻负担”之说了。但现实是“能未高,分却低了”,“负担未轻,质量却先下来了”。为什么?因为我们是在用前一个时代的生产力建设后一个时代的生产关系。因此,功夫应该花在“生产力”的改善之上。2000年左右,曾有一个“知识的冰山模型”广为流传。这个模型很好地诠释了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存在。它告诉大家教师传授的知识既包含显性知识,也包含隐性知识。但到底哪些才是隐性知识?它们如何实现课堂中的传递?举一个例子,比如小学数学“生活中的负数”,它的显性知识比较明了:负数的意义、读法、写法、大小比较、用负数来表示。这些显性知识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双基”:基本知识(意义、读法、写法)和基本技能(用负数来表示)。问题是:与之相应的隐性知识是什么呢?或者是什么数学思想?抑或数学观念?回顾新课程的进展历程:当一位教师需要知道具体一节课的隐性知识时,由于我们缺乏研究而未能告之。但是,我们告知了一种关于“隐性知识”的传递方式,即合作、讨论、探究等。于是合作、讨论、探究成为新课程的形象外衣。课堂开始热闹起来:原来教师有40分钟不断重复加强学生关于意义、读写、表示的知识,现在要拿出十来分钟进行讨论,探究,自然占用了原来的40分钟。时间减少的结果是知识技能的熟练水平下降。学生两极分化的程度加强。这样的结果,当然不是我们想要的。二、先让我们想明白我们从两个方向上来想明白:(1)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分别是什么?(2)两种知识分别以什么样的方式让学生接受?现在先来分析“生活中的负数”的隐性知识。作为一种数,从思想层面思考,当然体现了数学的符号化思想。但这是不够的,负数中蕴含的符号化思想与分数中蕴含的符号化思想一样吗?有差别吗?如果我们从这个层面来定义它的隐性知识,虽然是对的,却无法落实。作为一种数,要从数感的层面来思考,就这节课而言,区别于这之前的关于数的认识的差别是巨大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方面:在这节课之前,数对于学生而言,是对应着一个物体或物群的。学生的数是以对物的感知为支撑的。比如5,是与生活中的5件、5样、5个……对应的,O是与“没有”对应的。但到了“负数”这节课,5不再是对应着5样东西,而是对应着穿两件衣服这样一种天气状态了。O不再是对应着“没有”,而是水结冰时候的有些“冷”的状态了。我们把这种种状态,称之为“象”。因此,对小学生而言,负数这节课绝不仅仅是数的意义、读写、表示这样简单,而是支撑着他们对数的理解的后面那个东西发生变化了:从由“物”支撑的数发展到由“象”支撑的数。第二方面:数是数学的语言方式。数与物对应的时候,它体现了数的绝对性,这种绝对性表现为多少。当数与“象”对应的时候,它体现了数的相对性,这种相对性表现为高低、大小或多少。基于以上认识,“生活中的负数”这一课时的知识分析如下:当我们完成以上知识模型的分析后,接着要思考不同知识类型的不同传递方法,或者从学生的角度思考不同知识的可接受的合适方法,这样就进入了下一个问题的思考:显性知识因为有具体的知识点,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老师可以通过讲解来完成。完成的效果如何可以通过习题来检测。问题是隐性知识没有明确的知识点,学生不能阅读,教师也不能跟学生讲“从这节课开始,数从绝对发展到相对了”。即便这样讲,学生也糊涂,也明不了。因此,隐性知识的接受方式便是体验,在经历中体验,而且是生动的体验。三、如何落实于课堂所有的分析都是为落实于课堂作准备的。就这节课而言,显性知识中的意义、读写、表示或比较,许多学生在课前就会了。在课中让学生掌握也仅需几分钟就够了。关键是如何让学生体会数与状态的对应以及大小的相对性。体验需基于材料,并依据材料的“序”展开活动。...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数学教学,我们缺在哪里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